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育部于2008年底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明文规定:“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势必会开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职德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146-02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偏离正轨
  我国正处于各类体制进行深层次改革的阶段,开放战略正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型,思想解放在促进新思想、新文化传入的同时,也给了一些固有的或新兴的不良思想文化潜滋暗长的机会。
  部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已经表现在中职学生的思想转变上。教育部门深知不良思想文化对中职学生的成长会造成严重影响,采取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措施使他们偏离轨道的价值观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轨上来。但中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在周遭不良思想文化的不断侵袭下,极易养成不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导致思想上误入歧途。
  2.家庭教育缺失
  青少年行为失范是由于青少年社会化的缺失造成的。根据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Gore)的社会心理学有关理论,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进程深受年幼时经历的影响。不妥当的家庭教育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甚至会使青少年形成残缺的人格。
  当前,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生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已经缺失,家长又未花心思去了解情绪极易波动的青春期孩子的思想精神狀况,不与孩子进行正确沟通,不引导孩子的思想成长,最终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出现身心健康失衡、人格缺陷、社会认知能力低下等情况。
  3.职业观和职业理想认知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招生条件较低,较多学生毕业后工作于基层行业,造成社会上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中职文凭一文不值。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为学习积极性较弱、思想品德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差,正确自我定位及自我认知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也受到这类看法的影响,怀疑自我价值,产生前途暗淡的错误职业生涯判断。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是解决当前中职学生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办学目标是将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学生经过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人才。
  正如前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他们不能对个人职业进行正确的认知及定位,不能胜任企业工作,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课究其根本,就是要把主流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社会道德准则、企业基础素养和文化等分步骤地运用各种方法内化为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我国中职学生存在的一些致命缺陷与弱势正是德育课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批“90末”“00后”中职学生的要求,他们对“满堂灌”的旧模式感到倦怠或厌恶,更喜爱符合他们性格特征及行为习惯的“学生中心、深入我心”教学方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时代的重大使命及客观现实要求,使中职德育课教学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不仅要求德育课科任教师要给中职学生提供“思想殿堂级”课堂体验——优质的知识“产品”,更要求德育课具备较强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产品”的认同感和渴求。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培养学生拥有准确的职业认知和个人职业生涯定位及社会融合等能力。
  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德育改革尤为重要,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着其深刻又特殊的使命,深远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在中职德育课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加强学校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学校、企业二元主体共教德育的模式和理念,引导优秀企业主动成为德育助力军,从而达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
  中职德育课教学除价值观、法治意识、职业观等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外,更要“以人为本”,把培养有社会担当,既具有踏实能干的工匠精神,又具有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人才作为目标,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发、输送优质的人力资源。
  学校、企业二元主体共教德育的模式下学校德育教学可以进行如下改革。
  (一)学校可以组织德育教师进驻优秀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文化、人才需求、对各类员工的评价、在日常管理中的重点及难点等各方面的信息,了解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生活、思想、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等情况,并组织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将了解的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形成案例,然后将案例融入各门德育课程中。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政治、哲学的高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多维度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德育课所内含的思维方式;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根据外部环境和个人职业倾向,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权衡,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最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自觉运用德育课的知识塑造良好的形象、展示优秀的职业风采、遵纪守法、遵循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会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及其员工、往届的优秀毕业生等来校以报告会、座谈会、展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与企业直接进行沟通交流。德育教师参与其中并从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引导、点评、总结,使学生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足履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积极融入社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更真切地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管理的现状,如企业通过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职業道德规范来制约、控制。其中,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规章,企业的所有员工均应遵守,均具有约束力;职业道德则从道德、责任、义务的层面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企业员工实施了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产生羞愧感。通过上述直观、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中教学内容的有用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德育。
  (三)学校可以根据德育教学的进程,定期组织学生到各个企业参观、实践,了解各个企业的不同企业道德、企业文化,使学生增进对各个企业及各种职业岗位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德育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企业,并将该企业的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作为毕业后的就业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任职该岗位所需树立的苦乐观、得失观;所需的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应遵守的交往礼仪;所需恪守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让学生在德育课程这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自觉找寻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并运用这些知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终,通过实际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德育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
  (四)学校可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组织德育教师进一步融入学生中,运用掌握的德育知识,结合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就业环境等,给学生做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认清发展方向,精准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实现自己目标所需具备的德育知识,收集学生产生的疑惑及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与学校及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一同研讨解决方案,为学生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将德育实体化,打上“有用”的标签,进而完善课程体系。
  上述几点对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使学校完成了国家赋予德育的伟大目标,向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又使企业在参与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在企业管理等方面,不断产生有效的新理念、新方法,最终达到互利共赢。
  三、结语
  当下,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过渡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职德育课改革任务艰巨,应运而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正符合这一要求,我们将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寻找改革支点,深入推进德育课的改革,脚踏实地,迎难而上,不断推进企业与学校德育教学的融合,推行校、企的密切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本着为国家培育优质人才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为祖国新时代的建设、新辉煌的创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晓明.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防范对策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
  [2]李小灵.浅谈中职文化课教师企业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5(3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