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疑·找合适·促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自身不但是要教会学生一点儿初步的化学概念和理念,而且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使他们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方法,去解决我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化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演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剧烈的好奇心阶段。他们学习化学的目的常常是为了知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去激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认真设计探究实验的内容,大胆地将实验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鼓励他们提问,欣赏他们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一、 深入生活,让学生想做
  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创设一些与新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教学设计中,笔者希望能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所以,在学习之前,笔者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知有关氢气球的故事:小时候,我和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街上玩,正巧,我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手里抓着一束五彩斑斓的氢气球:有可爱的皮卡丘、有淘气的小猴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迷人的“白雪公主”了。我吵着嚷着要妈妈帮我买下,妈妈就给我买下了。走在公路上,我又蹦又跳,别提有多高兴了。氢气球“白雪公主”随着我的脚步也翩翩起舞。突然,我一不小心,手一松,氢气球立即从我手中溜走了,它飞向了天空,我急得想用手去抓住它,可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了,我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并提出“想不想自己做氢气球”的问题,以此来少激起学生的猎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把化学与生活衔接起来。这样设计,将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打破课本的局限,给学生开放、自由的参与空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活力。
  二、敢于发现,让学生会做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个人调查获得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的。它是学生真正的理解和信仰,真实属于学生本人。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波折、失败、成功与愉悦,这些感受和体验能引发学生更强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增长学生对科学的豪情,理解科学的本质。
  在《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例如,在实验室制作氢气的药品的选择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阅读课本,找出实验室里通常用哪种药品来制造氢气。2.你对教科书中提到的药品,如锌这种金属,还有什么意见吗?在给学生一些时间之后,几位学生代表被要求就小组中提出的问题和他们设计的解决方案说几句话(问题主要集中在:可以用铁、铜、铝和镁等其他金属代替锌吗?其他酸能代替稀硫酸吗?),设计通常是用其他金属和稀硫酸接触,看看是否有气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后开始探索实验。将稀硫酸加入含铜、铁、锌、镁的四个试管中。现象相同吗?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描述实验现象并达成共识:①并非所有金属都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②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③从反应在速度,反应物成本和所得气体的纯度方面,优选锌和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又如,在加进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药品后,教师让学生写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马上就有学生提出:还应该有另外的生成物,因为反应物当中有锌,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先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所以生成物理当还有含锌元素的物质。它的名称叫硫酸锌。在以上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倾听、表达,使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成为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对问题更深层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解放思想,让学生敢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魂灵。创新对于初中生来说,便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下学习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另辟蹊径,提出本人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计的学习过程,也许学生想出的办法对教师来说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是具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不断思索和争论,找出更适合的方法和技巧,从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氢气实验室准备方法的教学设计中,结合氢气反应装置的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学生在实验室确定了制氢气的药品、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后,即可开始制氢。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说自己的方法是好是坏,笔者认为这不仅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会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践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想办法让刚才那套制氢气的装置操作起来更方便吗?你还有没有修改建议?“一石激起千重浪”,在这种反思路的影响下,另一个学生说:你可以用一个平底容器来代替试管,比如一个广口瓶;另一个学生说,你也可以用一个圆锥形的瓶子或一个罐子。学生的思维似乎凝固在上面的思想中,这时,笔者问:“是否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比如,能更方便地加药品吗?”这个提醒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考虑添加漏斗,这导致与普通漏斗或长颈漏斗进行讨论和辩论,然后了解放置长颈漏斗和长颈漏斗下端的原因。该装置的改进是成功的,但为了让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创新,笔者还要求学生观察他们以前试验过的装置中是否还有气泡。因此,学生们认为应该改进这种装置以节省药品,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产生氢气,并在任何时候停止使用。这时笔者给学生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启普发生器,并反复打开和关闭,使学生仔细观察从漏斗中流出并被压回的酸液。当学生对观察到的奇怪现象感到惊讶时,他就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引导学生将思维向纵深发展。
  学生联系到有关气体压强的物理知识,从现象、结构分析出该装置的设计原理,接着笔者又问:请你想一想:你所设计的发生装置,该怎么样改进才能达到启普发生器的效果?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再次萌生了创造和探索的欲望。这个课题要学生课后思考、探索和创新。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往往有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我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到处都是创造的地方,每一天都是创造的时间,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人。”改革传统实验,开展更多探索性实验,引入开放性实验,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真正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九年级化学三点一测丛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221.
  [2]武永兴,王希通.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39.
  [3]韦红梅,邓益凤.化学趣味课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62-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