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合作、探究式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而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更是现代公民不可少的素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把握适当时机,激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动机;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拓展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探究体验,进一步提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思考方法,完善思考角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探究,最终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此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把握时机,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动机
  好奇心、好胜心以及兴趣是儿童天生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把握创设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时机。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位小数”这一课时,先让同桌之间合作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最后发现所量得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无法说出准确数量时,我就抓住时机说:“到底能不能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出长和宽的準确数呢?”“能。”“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看谁能从例1中寻找到解决这个为问题的办法。”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就被激发起来了,都想尽快从例1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自学、思考都特别认真,最终大部分同学都能达到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合作操作,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带动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创新。动手操作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剪下一个圆,并要求把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发现圆心和半径的规律,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不同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课堂,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图片、水果等,让他们分类摆放。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开放思维,进而开放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教师接着要求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分类方式。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过程开放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知识,亲自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活内隐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树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