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绥德东汉画像石简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画像石观念界定
  画像石艺术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结合雕刻技术与绘画的石质工艺,其成型效果具有非常强烈的绘画性,兴起于西汉中期,东汉时得到广泛使用,三国两晋时被壁画代替而基于消亡,因此画像石多指汉代画像石,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作为建筑构件或以装饰形式广泛应用于石阙、石墓、石棺、享祠的建造装饰之上,是对当时人们丧葬观念、社会生活情况及墓主人身份的真实反映。
  陕北是中国汉画像石的四大集中出土地区之一,而绥德又是陕北出土画像石最多的地区之一。绥德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反映了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到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前后近五十年间的社会风貌。在对于东汉的丧葬习俗、社会经济、社会动态的集中研究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二、产生原因
  绥德能够出土如此众多丰富、精美且保存完好的画像石,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思想文化有必然联系。其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会画像石墓的产生打下了文化和思想基础;其二,秦汉时期绥德地处内地与塞外的交接地带,中央政权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过程中采取大规模的驻兵、移民戍边政策,大量的外来人口带来了新的文化习俗,使绥德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思想氛围,画像石艺术的传入更易于为人所接受;其三,东汉中期当地工商业蓬勃发展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军事战略重地,相当数量的边疆府吏、商贾权右聚集于此,他们不但符合营建画像石墓的身份,而且有相应的财富条件。最后为地理条件便利,绥德周边县盛产石材,绥德州志记载“石板乡在河岸石崖间,厚薄不等,正如平板,大可为床,小可铺盖屋舍。”陕北出石匠,陕北石匠技艺高超享誉全国,陕北更是被誉为“石雕之乡”。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也为石板材料的大量粗细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东汉画像石出土分布现状
  1952年绥德县保育小学扩建时,在县城西门外西山寺发现第一座汉墓。墓中一共出土了26块汉画像石,题记为:“永元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德元室宅”。
  随后以县城为中心沿大理河、无定河畔陆续发现了若干汉画像石墓。其中绥德境内的张家砭乡、四十里铺镇、名州镇、崔家湾镇等四镇分布相对集中,出土成套精美画像石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田庄镇、中角镇、义合镇、薛家峁镇、满堂川乡等几个乡镇分布相对较少。据目前出土资料,陕北出土画像石中最早明确纪念为“永元二年”(公元90年),最晚为“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到目前为止,绥德地区出土汉画像石500多块,基本统一收藏在《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展览馆右临秦王子扶苏墓,古柏环绕,典雅古朴,常年陈列精品画像石110多块。
  四、画像石艺术
  1.在墓葬中的位置分布
  綏德地区发掘的汉墓,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双室墓,平面呈“吕”字形,前室四角攒尖顶,后室券顶。另一类为多室墓,前后室结构,前室带有两侧室,平面呈“亚”字形,前室顶部多为四角攒尖顶或穹窿式顶,后室大部分为券顶,个别为穹窿顶。两者均带有长斜坡式墓道,墓室内部为石料砌成。画像石主要用于墓室门的构造,以及镶嵌在墓室内壁。一般墓门由门楣、左右立框、两块门扉、门槛等几部分组成,有的没有门槛。
  2.构图
  对称平衡是绥德东汉画像石装饰的主要构图样式,如在完全相同的铺首衔环下刻有一朱雀一兽,或左右门扉刻有一龙一虎。两侧门框图像形制也是基本对称的,如1982年绥德苏家圪坨出土的西河太守行长吏事杨孟元墓,左右立框相同,各分两栏,外栏云气纹,云气间杂以仙禽神兽。内栏上方为扶桑树,树上有仙人,下方为执慧门吏,框下端似一博山炉,横楣与立框画像连成一体,显然是按一定的构思画面雕刻而成。真实的反映出了汉代塞上地区社会风貌、民族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绥德汉画艺术集雕刻绘画于一体,构图方式上匠心独运,尤其画面空间表现方式和空白处理方法尤为出色,合理的安排能更好的突出主题思想。在空间表现方式上,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散点透视法,间以个别的焦点透视法。
  3. 雕刻技法
  绥德东汉画像石以砂质页岩为多,这种岩石不适合精细加工,所以绥德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总体为平面减地的的凿刻。具体的雕刻技法大致分为“平面减浅地、平面减深地、平面分层减地加墨线勾勒或阴刻、平面阴刻或凹雕、单用敷色或兼用敷色” 五种。工匠们在雕刻不同画面时,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形态及构图立意,选择相应的雕刻技法,刀笔配合相得益彰,刚柔有济。每一幅雕工精湛的画像石都展现汉代边郡工匠的不凡技艺。
  4.题材内容
  绥德东汉画像石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它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按现在已有分法大体分为社会活动类、思想信仰类、装饰纹饰类和其他类。细分之下又可分为战狩、历史故事、迎宾宴饮、歌舞娱乐、车马出行、农牧生产、神禽瑞兽和神仙鬼怪等。
  其中反映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题材占主要地位,尤其以农牧生产、反映田园风光的画面居多,神话题材内容多相近或重复,历史故事则相对较少了。战争、狩猎可以说是绥德东汉画像石的特色题材,其所占比重比全国其他区较大。而且战争、狩猎场景经常组合出现,规模宏大,气氛激烈,中间夹以种类繁多的动物出现,十分活跃。多出现在墓室门楣的横额上面,也有镶嵌在墓室四壁上的。
  总结
  画像石原本是汉代墓葬建筑的一部分,是汉代丧葬礼仪和民宗信仰的具体表现。如今画像石又被看做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代表,“画像石艺术”之称由此而来。正如史学家们所言“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秦汉时代社会之具体形象。”倘若有条件能将所有汉画像砖石有组织序列的排在一起,定能组织出一幅详细的汉代历史绣像。
  参考文献:
  [1]来嘉琪:《绥德汉代画像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论文。
  [2]纪玉莲:《绥德东汉画像石艺术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9期。
  [3]吴佩英:《陕北东汉画像石研究》,上海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杨月梅(1992.6—),女,汉族,籍贯:河北保定,西安美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史论,研究方向:艺术考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