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教育精准扶贫是最具基础性、先导性、持续性的方式,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懂知识、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高职院校作为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重要一环,应该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优势,将学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核心内容,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激励效果,实现“扶贫先扶志”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自卑是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特点,高职贫困生相对于一般学生背负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迫切希望能够早日独立,脱离贫困生活。但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高职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差距越来越大,这样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各种各样的隔阂,使高职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使自尊心变得敏感和脆弱。
(2)焦虑抑郁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压力的巨大,高职贫困生背负非常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压力使部分贫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缺乏自信心,丧失学习热情,甚至不愿与人交往。
(3)自尊心理。高职贫困生比普通学生拥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毅力和承受能力,渴望得到别人认可。不愿意被别人看成弱势群体,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宁愿选择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意选择社会和个人资助。
(4)虚荣心理。部分高职贫困生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境况,在生活中攀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伪装自己、掩饰自己。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5)内疚心理。高职贫困生和一般大学生相比更为懂事成熟,大部分都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自己读书机会的珍贵。高职贫困生往往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想法,但是现实却是他们依然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不能为家庭减少负担,而这样的情况更加剧了他们心中的内疚感。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建立
“扶贫先扶志”,结合高职贫困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激励体系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激励的目标、对象、途径、结果等,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激励效果,例如,针对一些学生自卑,缺乏自信心的问题,教师的激励目标就应该设定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学生生活中。在激励途径方面,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榜样激励结合的方法,通过树立榜样,给与学生一定的荣誉等实现对其他学生的激励目的。
(1)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生活中不乏各种光辉形象,时刻鞭策着我们要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在人际关系中,对榜样的认同是一种激励力量。本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就把模仿看作为一种先天倾向,很多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冲动去照样做其他人的行为。刚刚入学的新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职业发展和自身定位都非常迷茫,常带着从众心理去学习和生活,自觉地不自觉地模仿高年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榜样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在校园里树立和宣传优秀的高职贫困生典型,进而起到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不断纠正自己在思想方面、道德方面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完善自身的人格。很多学生都对榜样存在崇敬之心,进而会不自觉的模仿榜样,有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
(2)物质激励法
物质激励法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同学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奖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动机。它的出发点是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在学校生活中针对一些优秀的行为和事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可以在学生中快速起到作用,但是并不能作为主要激励方式,如果物质奖励法运用不当,将对导致学生出现拜金思想,反而适得其反。
(3)精神激励法
精神激励法是指运用非物质的手段,例如表扬、奖状、荣誉称号等作为激励方法,以满足人们对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激发人们良好行为的一种方式,这是人才激励的最高境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这样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荣誉,才会在思想上不断进步,进而努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思想进步的优秀青年。
(4)标签激励法
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往往被定义为各种各样的人,即被贴上各种标签,个体往往受标签效应的影响来装饰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标定。在学生工作中,往往运用标签效应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比如在和学生谈话时给学生扮演的角色贴上好标签,会激励、引导学生表现出符合角色规范的良好行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把握好激励程度,如果程度太高,学生可能会产生投机心理,如果程度太低,学生可能会感受不到,激励的效果不明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给与尊重和关怀,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上述激励方法,控制好奖励程度,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动力。随之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分段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是“一锅端”,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结果公平,一个和谐的校园,一定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允的地方,“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在公平民主的环境与制度下,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优秀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机遇,公平竞争,优秀学生的优点可以充分激发与表现,得到应有的奖励;而每个有过失的学生也做到一视同仁,让其他同学感到公平正义。
三、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能否摆脱贫困,因此,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政治角度着手,将贫困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扶贫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方法,只有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只有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坚定脱贫的信心,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总之,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方法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激励的着力点[J].职业时空,2012,8(05):176-178.
[2]金鑫.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激励机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01):60-61.
[3]秦晓晔.高等教育激励机制的模式建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03):88-89.
[4]杨星.对高等教育激励机制的反思[J].理论界, 2011(07): 207-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4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