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中教学情境设计中的思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教学中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以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教学内容应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及挑战性,将教学情境设计带入生活化教学中,从而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观察、验证、实验、交流及推理数学活动。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带入教学情境设计予以思考分析。
【关键词】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生活化 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64-01
数学是一种逻辑性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其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生活和数学联系的全部过程,同时也是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此过程既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实践能力。数学可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信息交流手段,便于整理、收集、扫描信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若在教学中引入情境设计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习信心。情境教学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重点,根据学生兴趣和现有知识设计的教学氛围,能有效起到引欲、强化、激情及过渡等作用,对于教学而言尤其重要。
1.情境教学设计原则
情境教学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应以学生认知特點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教材内容、要求和目标着手,建立合理、有创造性的教学情境。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重点突出趣味性、故事性,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高年级的学生要具有思考性、挑战性,利用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主动吸引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建立情境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主,不同教学类型需以不同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予以呈现,要将教学兴趣性、游戏性及故事性重点展现出来,不仅注重学生认知,还要充分考虑呈现,让教学情境发挥重要作用。
2.情境教学设计特点
2.1呈现教学趣味性
设计情境教学,要重点突出知识趣味性,以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性。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和思维调节到最佳状态,能为后期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提供相应素材或是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自行体验,并寻找其中数学规律。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真正规律,并体会到其价值,有利于生活中找到实例。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理解知识,了解其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受,提高应用能力,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以知识特点为主,合理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2.2 突出数学现实性
数学对于客观世界而言是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在生活中就能接触数学现象,对于奠定情境教学具有良好基础。因此,教师要针对此情况,精心、合理设计情境,让每一位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在设计时,要将生活数学常识和学生兴趣相结合,通过认知基础建立情境设计教学。例如,针对刚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在图形认识讲解中,让学生先对图形进行描述,并举例身边与之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感受物体特征,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积极性。
2.3 认识知识规律性
数学是对客观实际定量刻画与定性把握,逐渐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应用。此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重点注意,同时也是以学生认识趣味性为重点,符合学生数学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及思考要求。在引入情境时,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获得与技能,将前后知识完美衔接,利用学习使学生们能有效了解知识。此外,要利用数学模型,描述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逐渐运用及掌握,在知识强化基础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开放既是开放问题,同时还是综合性开放。
2.4 具有启发性
设计教学情境应以启发性为重点,既让学生产生愤悱心理,又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无趣的情境教学不具有效果,而有趣但无启发性的问题会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设计情境教学时不仅要注重情境质量,还要合理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有效引导思考。针对低年级学生,要通过兴趣引发教学思考,并进行教学探究。将学生轻松、自然的带入主体,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
3.结束语
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尤其重要。教师将情境设计带入生活化教学中,应对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将生活常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然后再创设趣味性、丰富多彩、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景构建方法应用的思考[J]. 中外交流, 2017(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