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让生活问题进入小学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让学生因为学习数学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情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52-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視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仅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那么,怎样才能让生活实践和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呢?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捕捉生活现象,导入新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导人新课教学时,笔者大胆地改造课本例题,创设一些为学生熟知、亲近、生动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方程”时,为使学生感觉方程就在我们身边,我用一张被损坏的收款收据引出新知。这是一张购买了钢笔和墨水后开具的收据,上面标注了钢笔、墨水的单价和数量以及总金额。可是,钢笔的单价却由于损坏已经看不到了。这时候,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钢笔的单价。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情景,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利用算术方法得出了答案。可当我提示还有更好的方法时,学生们明显按捺不住了,都展现出了迫切的求知欲望。此时,我引出了“方程”这一新知,整堂课我都围绕这张损坏的收据进行,学生们兴致高昂,课堂教学效果甚佳。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在生活中。好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就会自主学习,且学得很投人。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枯燥,且对“闰年、闰月”又感到难于理解,我就根据学生好奇多疑的心理特点,抓住教材内容中的特点,导入新课时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是一年过一个生日,可是当李林满12岁生日的时候,他却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对于还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这确是一个诱人的奇怪问题,除了积极思考外,还从心理上产生了希望解这一奇怪现象的愿望,这样必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让整节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生活情景,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的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中高为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的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只想到将20×20作为底面放入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水面上升的高度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箱中的这一情况,同学们都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箱中,这时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为:40×25×10÷(40×25-20×10)-10=2.5厘米。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