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体会到音乐的艺术之美。所以,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它对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音乐教育 音乐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147-01
音乐教育的特质是情感审美,它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当前的中职音乐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职音乐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以往,我们的音乐教学方式显得过于呆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理想。而融入审美教育以后,很多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延展,视野也变得更加宽阔。其次,审美教育的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中职音乐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唱歌,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如何对优美的旋律进行欣赏以及如何通过歌声来表达内心情感。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倾听旋律到理解作品内涵,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喜爱之情时,必然也会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审美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传递的情感、艺术效果真实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2.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2.1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
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对音樂进行赏析,哪部分需要深入,哪部分需要浅出,音乐的审美在哪。经常带着鉴赏的心态对倾听音乐的人,也会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比如,在欣赏维瓦尔第的《四季协奏曲》时,老师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来多角度的分析作品内涵,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初衷。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学生们欣赏完“春、夏、秋、冬”这四个乐章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与乐章意境相符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这种美术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对提高学生想象力也非常有效。
2.2向学生充分展现作品的整体性
我们之所以要向学生展现作品的整体性,是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自身的逻辑性,以便在今后创作音乐时能够时刻谨记自己的创作思想是什么,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能很好的融入到作品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老师应当帮助学生保持自己的特色,要训练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作品。从最初接受音乐教育时,就应当按照正规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对音乐的整体性有一个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比如,老师可以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例,向学生介绍一下它的创作背景,题目更改原因和过程,然后陪同他们一起赏析,最后再阐述一下该作品的思想,相信会让学生对作品的完整性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2.3培养学生们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
审美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绝不是在课堂上听完老师的讲解就能领悟到的,这需要长期的作品欣赏积累以及主动的进行作品内涵分析。因此,老师除了要利用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欣赏音乐作品的习惯,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比如,在欣赏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几个莫扎特其他的作品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像《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降E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等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有关音乐欣赏心得的交流活动,来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主动性。对学生而言,这种主动欣赏音乐的习惯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对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美育、智育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作为中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改进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艾热提·吾斯曼.中职音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20):308.
[2]刘光明.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