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类专业困境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思路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我国生物类专业教育面临人才培养能力不均衡、能力发展与社会岗位需求对接不良、创新创业能力较低三大困境,为促进生物类专业教育发展,本文结合我国高校转型背景,探讨相应困境下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以期为各高校生物类专业教育转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 困境 高校转型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承德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608B00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与应用型课程建设(JGYB201612),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46-01
  一、高校生物类专业困境
  (一)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困境
  生物类专业教育与知识实践均涉及较多操作实践类内容,其中教育活动中实践性活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生物类专业人才在向更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普通的社会就业层面发展时,所需的基础能力、技能主要以应用型技术能力为主。因此无论从教育质量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面来看,生物类专业教育都需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目前我国高校生物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比重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问题,这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二)专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对接困境
  生物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目前全球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对于新进人才新技术知悉、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同时在市场竞争下生物技术企业在新技术、新设备方面的革新速度较快,不掌握新型生物专业知识和操作方法就不利于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尤其是新型研究成果、新型操作技术更新缓慢,這使得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偏差,不利于学生就业。
  (三)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困境
  当今生物技术革新较快,创新创业发展空间较大,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显著,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发展的重点专业。但目前国内高校生物类专业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缺乏融合教育内容,不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也不利于新时期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二、高校生物类专业困境的成因
  (一)实践环境不佳
  我国大多数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并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笔者对生物类专业排名前一百的国内高校生物类专业必修课程进行统计发现,其中的实践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最低占课程总量9%,最高24%),这明显不符合现代生物类专业就业的强应用性导向需求。在教学安排方面,笔者所调查的一百所高校中,(本科阶段)生物类专业第1-2学年基本只设1-2门实践课,课时总数一般在20-35学时,实践课覆盖明显偏低;第3-4学年实践课总数变化较小,课时数有所增加(一般在30-60学时),另增加校外顶岗实践学习,总体来看实践课覆盖仍不理想,新增校外实践多为单一岗位实践,缺乏实践能力多样化发展条件。
  (二)课程动态化与更新效率不足
  结合前文分析可知,现阶段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无论研究性机构、商业化机构所获得生物学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较多,智研咨询2017年发布报告称2012年-2016年全国生物技术更新领域专利申报年均增长超过21.7%,早期较具优势的生物研究、医药、农业、食品、环保等领域技术创新下降,爆发式增长集中在保健、基因组技术、数字健康、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与电子融合技术。可见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发展方向有所变化,行业应用技术复合型增强,高校教育必须及时更新课程结构,但就笔者了解,目前各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更新较慢,(所调查的一百所学校)年均必修、选修课程新增和替换率分别为2.7%、3.8%,实际更新频率和更新规模均相对较低。
  三、以破除专业困境为目标的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是新时期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必要能力,高校必须及早提升实践课比重,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建议实践类课程比重不应低于40%,教学安排也应注重均衡性,各学年实践教学内容应有循序性、实效性;实践教学体系应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教学应注重实践技能多样化培养,校外实践应注重多岗位、多领域参观学习和工作实践。由此实现实践能力教学的横纵向覆盖完善,注重学生实践内容与能力积累的丰富性。
  (二)灵活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以往高校生物类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内容定位偏窄,课程内容随应用领域发展的调整较为滞后。建议高校结合生物类专业教育和就业特点,设置更为灵活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需求分析工作机制,基于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并由此对院系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进行调整,增设(市场主流需求下的)学科交叉性课程,在早期课程改革探索中可优先以(推荐)选修课程优化为主。
  (三)完善创新创业导向教育内容,加强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融合
  高校领导应重新审视生物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价值,加强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向教育。基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观念教育、技能教育,配合相应教育需求在专业课中开展创新创业融合实践教学,推动本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卢珊.学科交叉科研背景下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