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自然成长规律,通过管束与陶冶训练,使学生从“无律”、“无知”“愚蠢”行为过渡到“自律”、“觉悟”“良知”的道德品质。既要重视过程评价,又要重视全程评价,切实提升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引导学生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体味生活意义、价值,使学生对生活意义、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进行有所感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品格;价值;成长;生活;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88-01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意识与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的健康人格。
低年级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差。那么,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时找出病因所在,研究探讨如何帮学生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并把理论付诸实践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道德品质,成就其一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須遵循特有的自然成长规律,通过管束与陶冶训练,使学生从“无律”、“无知”“愚蠢”行为过渡到“自律”、“觉悟”“良知”的道德品质。既要重视过程评价,又要重视全程评价,切实提升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极力引导学生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体味生活意义、价值,使学生对生活意义、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进行有所感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理念,由此探究出更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以学情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时间,以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深刻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不断地突破特定的思维习惯,找出更加合理的答案,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解决能力。
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教学策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教育效果
道德与法制课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生活化,实践化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辅,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自主的学习情境,设计了一些如“情景剧”“辩论课”“讨论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而构建起面向生活的先知性与先行性能力,使学生知行统一。具体方式如以下两点:
1.实例教育起指导作用。
生活的情景通常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氛围感染和体会。教师通过选取生活情景,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用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触。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残疾人等等题材都可以拿出来供学生学习。一个成功的实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作用。
2.回归生活情景,亲身体验生活。
在教学过程当中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情景。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要以儿童的心理情况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
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引导学生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生活,才能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因此,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学生“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新教材较好地选取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真正实现了活学活用。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促使人格健康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人本主义理论在必须充分被运用。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目标型教学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有机的评价体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家长协调沟通,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要相对表现出差异性。再者,要关注学生的每一变化与进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要整合教学评价标准,而且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评。在考虑学生切实感受的条件下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间不记名的互评,达到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互相帮助的目的,最终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日常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0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