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学科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玩中促学,做中求真;放慢脚步,充分探究;真诚评价,激励发展等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72-01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方式是玩中学,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走向探究型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唤醒探究意识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借助情感教学,激励学生大胆提问、探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更不能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陌生感和距离感。教师应该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中积极的融入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对知识世界进行探究。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异,缺乏显性的情感因素,因此,小学科学教师更应该积极的去将学科的隐形情感挖掘出来,体现情感教学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逻辑关系,大胆去拓展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要素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比如科学家将六元素表、八音律表等来对元素规律进行探究,门捷列夫顶住外界压力,坚持探究科学最终发明了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敢于挑战权威、坚持不懈的可贵性,不断的应用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探究学习中。
  三、抓紧课前时机,营造良好问题意识氛围
  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该确立趣味课堂和效率课堂,让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在上科学实验课时,一定要注意课前三分钟。上课前的三分钟如果引導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引起学生整节课的共鸣,让学生在课前就提升注意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毕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能被吸引过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在课堂开始时,一部分学生有时没有缓过神来,注意力可能还在上一节课间的休息当中,注意力还很分散,不能及时集中注意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来,比如教师在授讲《校园的植物》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刚才课间看到了什么呀?”快速让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向课堂所讲的内容转移;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踊跃发言,比如说他们看到了小草,那么看到的是什么草?学生如果不知道,就可以跟学生细讲,以此来拉开课堂的序幕。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班级的课堂氛围与课堂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教学的成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时,就可以循循善诱,慢慢让学生去理解和去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达到听课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可以加快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玩和爱表演等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开展学生表演关于大自然的节目,并且每节课前三分钟之前组织学生唱歌,也可以组织谜猜或者绕口令等活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学生分心。
  四、巧妙进行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创新开拓
  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皆学问。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做一做实验,观察生活现象,进一步了解声音的有关知识,由于刚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没过几天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玩耍时发现: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发出声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后,盆子仍然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面对学生的疑问,让全班同学每人拿来一个盆子和小棒,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为什么小棒停止了敲打,而声音仍然在延续呢?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声音的产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动。并且震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就越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让科学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