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花式联系让语文课焕发生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上课的特点是喜欢联系,联系身边的小事,联系社会热点,有时还会联系我看过的电视节目。各种花式联系让课堂中的知识点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接,让一板一眼的术语更富有生命力。
  从电视节目中的导入
  这段时间,我们在讲解高考真题。这天,讲到2018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中的不连续文本阅读。这组材料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大学生科技成果的产权及市场需求的话题。其中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的术语,比如“实体经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供给”等。备课时,我预想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可能不会太高,由此,我想到了有一天无意中看到的电视节目——中央二套播出的《创业英雄汇》。
  这个节目的形式类似如今比较流行的选秀节目,有一名创业者面对几位投资人,在提问交流中加强了解,相互选择。我看的这期节目介绍了一位华北电力毕业的大学生王潮,他创立的公司叫“铁甲钢拳”,他的项目叫“机械外骨骼”。这个项目可以应用到物流挑拣、医疗康复、军工等社会服务方面。介于这个事例和所讲文段的相似性,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19岁,你在想什么?做什么?一个叫王潮的人,他从19岁就开始构想“机械外骨骼”,他预想这种外骨骼可以增加手臂的力量,佩戴者可以应对更多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他考上了华北电力大学,在校期间,学校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创业指导让他的创业项目得以实现。如今25岁的他已经拥有三项专利,开始把目光转向市场,通过600万融资和出让5%的股份,在应用社会的同时对“外骨骼”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和研究。在这个事例中,相关方有创业者、企业,还有隐性的助力者——高校。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材料就和这几方关系密切。
  这个时效性颇强的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因为这段课外材料与课堂内容有着相似的领域、相似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解答第9题的“相关方”时变得更加主动。
  在设置导语时联系时事,效果显而易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偶尔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时的“联系”就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课堂的主角。
  从生活梦境中探寻心理
  也是在高考专题复习期间,这天,我们学习的是小说专题之探寻人物心理的常用技巧。其中有一条是“梦境描绘式”,也就是通过文中对人物梦境的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心理。可以说,最难测的是人心,所以概括人物心理无疑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将学生作为主体代入,我问大家:“你们做过什么梦?找一位同学说来听听,其他同学根据他做的梦来概括一下他的心理。”
  张浩文说:“有一天历史课我睡着了,梦见刘宇鑫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了,老师让他抄一遍知识点,他摔了一下桌子,还顶了老师一句,老师就批评了他。不一会,历史老师过来,把我叫醒了。我一看,刘宇鑫还在那坐着呢,我分不清刚才是真事还是做梦了。”大家听了大笑,原来刘宇鑫手机被没收是前几天的事,而和老师顶嘴的是王琳,他在梦里面把两个人,两个时间段的事情混在了一起。张同学的坦荡让我很意外,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暂且对他的违纪行为不做点评,赶快调动大家来分析他的心理:“一定是张浩文也在课堂上玩过手机,担心被老师没收。他在想,如果有一天真被没收了,应该怎么处理。”大家的分析得到了张同学的认同,和他心里想的很接近。
  张宏博梦见:“我看过一则新闻,是高三学生杀母案。梦中,我成了主角。犯案后,我逃离了家,去学校走了走,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后来我又回家了,看见尸体还在那里,有很多人往家里去,我就把他们引开了。”大家推测他的心理:“他已经把自己代入人物了,他在以同龄人的身份体会罪犯情绪的爆发、无助与迷茫,体会那种把所有情绪都集中在一个矛盾体上的感觉。从平时的接触来看,张同学有同情心、同理心,和老师同学相处时能够换位思考问题。”
  此后,还有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梦境,大家也概括出了近乎准确的心理特征。由此,这节课通过联系自己的真实生活,学生们学会了从梦境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学校小课堂,生活才是大課堂,当我们把语文投入到社会这片广阔的空间里,才会发现它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文学,还要教人学,而后者正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我希望能在日常教学中建构一座课堂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感受到自我和生活之间的触碰,体味生活带来的馨香。再让生活的馨香来浸润语文,在内心深处开出灿烂的语文之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