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因人施教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如何让学困生不掉队、转化学困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此课题阐明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从“摸清底细,寻找原因,因人施教”“调动家长,多方配合,蓄力感化”“挖掘闪光点,寻找突破点,助力转化”“教师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这四点着手,做到因人施教。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因人施教;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指那些平常学习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纪律观念淡薄,生活及学习习惯差,综合素质达不到教育标准要求的学生群体。在大力推行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不让学生掉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从三名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案例,谈谈从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进行分类指导,实行“一类一策,一生一法”的因人施教策略。
  一、学生个案分析
  【案例一】
  小A上课不听课,课间爱独处,很少与同学交流、玩耍,常常表现得心事重重。期末考试,语、数、英三科的成绩都不及格。
  通过了解,他原来是个性格活泼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成绩良好的学生,但在五年级时成绩突然直线下降。通过与家长详谈得知,他原来有一个幸福之家,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但在他五年级时父亲因事入狱,给他很大的打击。曾遭同学嘲笑,自尊心很强的他从此性格大变,不愿与同学交往,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但他的母亲说他在家很懂事,会主动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妹妹。
  教师开专题会研究出一套针对性教育方案。首先,通过他的母亲联系他的父亲给小A写信。在信中向小A说明,父亲当时是一时糊涂,现已在积极改造,很快便能回家,从而让小A重拾信心。其次,给嘲笑过他的学生做思想工作,并让其向小A道歉。第三,动员其他学生主动和小A交朋友,鼓励他们一起学习,相互帮助。第四,多做小A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父亲的过错并不会影响到他,他还是好孩子、好学生,只有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令父亲安心,早日回家团聚。第五,召开一次专题班会,让几位常帮家里做家务的学生介绍经验,突出表扬小A做家务和照顾妹妹的事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小A重拾了信心,开始积极与其他同学互动,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三年后,他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
  【案例二】
  小B自控能力差,上课多动、爱说话,爱搞恶作剧,上课睡觉、看课外书,从不专心听课,违反纪律不认错,班干部不敢管他,甚至会与老师顶撞,学习成绩非常糟糕,三科总分在70分左右。
  经了解,在他读二年级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后,本来就不太听话的他更加放肆。母亲忙于工作维持生计,已无力管教和照顾子女,想把他和姐姐送回老家读书。但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怕管教不好他,只把他姐姐接回去读书,而把他留在了母亲身边,可他仍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
  教师经研究制定出一套转化教育方案。首先,与其母沟通,做思想工作,引导她正确处理好子女教育和工作的关系,想方设法多抽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照料孩子的生活。经过教师们反复做思想工作,小B的母亲已经能处理好工作与孩子的关系,用心关爱孩子的学习,花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其次,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专门负责监督课间学生追逐打闹的情况,把有违反纪律的情况记录下来报告教师。他能尽职尽责地把违纪情况记录下来。第三,充分挖掘他的闪光点。当发现他主动上讲台帮教师分发作业本时,立刻把本组收发作业的任务交给他;当发现有学生的课桌椅坏了他能主动帮忙抬到修理室修理时,立即赞扬他。另外,教师还多次在课堂上表扬他有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是爱班集体的好学生,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第四,教师找他谈心,交流思想,加强教育。第五,做一些原来对他有偏见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主动与小B交往,逐步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思想转化工作,小B的思想进步明显,坏习惯基本改掉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案例三】
  小C属家庭溺爱型学生,他常在课堂上睡觉,爱讲话和吵闹,无心听课,甚至有时逃课,各科成绩都不及格。
  通过各方了解到,小C的家庭条件优越,外公、外婆对他有求必应,事事顺从,使他养成了刁蛮任性的性格,还染上了网瘾,经常熬夜甚至通宵上网,白天上课没有精神。小C的堂兄很优秀、懂事,小C的父亲总爱拿他和堂兄作比较,且小C的父亲相信“棍头出好子”,经常打骂他。结果,越打越叛逆,小C逐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教师根据小C的情况制定了一套转化方案。首先从家庭着手,经过多次反复沟通、做思想工作,他的外公、外婆和父母认识到过去在教育问题上的错误,他的父亲也不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其次,发掘他的闪光点。从他的父亲口中得知,小C的一名学弟曾在上学路上被同学欺负,小C知道后一直陪同该学弟上学、放学,确保其不被欺负。教师就这事在班会上表扬了小C。这提升了小C的自信心。第三,鼓励他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与优秀的同学多接触多学习,争取进步。第四,找成绩好的学生与他结对子,进行“一帮一”的辅导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C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他还把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作息时间基本正常,不再逃课,上课不再睡觉或开小差,学习积极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教育初见成效后,为了令小C有进一步的转变,教师与他的家长沟通制定了一个尝试计划。决定暑假把他和堂兄送回乡下体验一段时间的劳作生活,还让他的父母努力做到不干涉。一个月后,小C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也明白了堂兄的刻苦努力,从此改掉了坏习惯,成为一名努力学习、有规律地生活、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好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分析
  根据笔者三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结合上述三个成功的学困生转化案例,笔者认为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摸清底细,寻找原因,因人施教
  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之前,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对学困生情况进行一次详细的调查,摸清底子,寻找成为学困生的具体和最根本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因做好分类,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转化计划,实施“一类一策,一生一法”的转化方案,实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转化目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转化效果。
  (二)调动家长,多方配合,蓄力感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教育方式不正确,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家长和家庭教育中寻找关键原因,劝导学生家长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蓄力感化孩子。
  (三)挖掘闪光点,寻找突破点,助力转化
  学困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际中,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平常的很多表现也达不到家长、老师的期望,长期处在家长埋怨甚至打骂,老师指责批评,同学歧视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思想包袱重,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困生都会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把闪光点提升为先进示范性优点,并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就能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还有能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的优点。这样学困生就可以重拾信心,逐步消除自卑心理,唤起斗志,改变自己。
  (四)教师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
  作为教师,必须把学困生的转化作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学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大多会感到缺乏教师的关爱。教师只有用真心去爱护他们,引导家长用耐心、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引导其他学生伸出友爱之手,给他们温暖,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惯,才能逐步转化学困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6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