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体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自我干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个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外在干预和个体自我内在干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个体自我内在干预相比外在干预的制度化实施更易于操作和实现,是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围绕培养积极思维,建立积极认知,增强积极体验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自我干预方法。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自我干预 积极思维 高校辅导员
  培养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提高辅导员个性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研究,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来探讨建立积极认知,增强积极体验等方法来,实现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提高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
  一、培养积极思维的个体自我干预方法
  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一些群体早年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晚年的躯体疾病存在的联系入手,发现了“好的”思维,形成“解释风格”理论。解释风格实际上就是人对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的一种习惯性解释方式,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如表一所示:
  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成果滞后性,使得与其它岗位相比更难看到工作成效和自身价值,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培养积极思维,学会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分析问题,看待事物。
  首先,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80、90后大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全面呵护下长大,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进入大学就把这种依赖性转移到老师身上;还有在现行的教育培养体制下,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明显表现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下降,这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另外,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不断的变化的系统,再加上受多元价值观和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引导将影响到国家发展、社会安定。从以上可窥见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
  其次,辅导员要对工作充满信心。近几年,国家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越来越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发展问题,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政策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提供新的契机;高校已形成“德育为先,全员育人”的工作氛围,学校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发动一切力量,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方便了辅导员的工作的开展,减轻了辅导员工作的困难,营造出良好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氛围;另外,辅导员应该乐观认识自己的能力,由于本身具备较好的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经过适合的锻炼,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会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工作。
  二、培养正确认知的个体自我干预方法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相像、思维和语言等[1]。”正确的认知方式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愉快地生活。然而,不正确的认知方式也可以导致许多心理疾病,使人陷入情绪障碍。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和角色认知都亟待改善。职业认知是职业认同和归宿感的前提,是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角色认知是履行角色工作的基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归属感不强,除去社会、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认同感不强这一因素影响外,辅导员在职业认知和角色认知上存在的认知绝对化、概括化和灾难化等认知偏差也是重要原因。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自己的认知方式,克服认知偏差,增强职业认同,理性认知角色,培养对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坚持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有些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认为辅导员工作没发展,没前途,而把辅导员岗位当作是考研(博)或调入党政部门工作的一个跳板,急功近利,缺乏热情。为稳定辅导员队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国家倡导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倡培养能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稳定的职业辅导员。辅导员应从以前那种认知偏差中走出来,认识到辅导员具有和高校专业教师同等重要的地位,认识到辅导员可以作为长期从事的职业,认识到通过工作提升自己是职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二,对角色定位的正确认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才的知心朋友[2]”。在实际工作中,受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影响,辅导员的干部身份被放大,教师身份被缩小。辅导员应认识到自己首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化到具体的行动中。校园文化活动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指导和协助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造健康、多彩的生活,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形成。其次,辅导员是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者。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掌握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再次,辅导员还是学生的心理疏导者。辅导员要扮演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和疏导者,做好预防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积极扮演好以上多元角色的基础上,辅导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增强积极体验的个体自我干预方法
  “体验就是指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又称为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最有效方法。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他就会以愉悦的心情对人对事,会对自己提出多方面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自己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学会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根据心理学上的相互抑制原理,当大脑处在积极情绪状态时,消极情绪就不会被人感知;而当大脑被消极情绪主宰时,人就感受不到快乐。所以,经常积累、回味、制造快乐就可以减少负性情绪对人的主宰。高校辅导员特殊的24小时工作制使辅导员日常生活处于紧张氛围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累、体验生活中的点滴快乐。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种植花草、阅读书籍,打羽毛球等,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为工作提供身心能量。②记快乐日记。如:记录每天发生的一至三件开心的事,使你学会在生活的不经意间发现和感受快乐,获得好的心情。③学会制造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程度[3]。”所以可以通过降低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期望值来制造快乐。
  第二,积极悦纳自己。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些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而另一些行为和特征却是改变不了的。辅导员要了解那些靠意志力可以改变的行为以及可以改变的程度,鼓足勇气,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而对于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之处,要学会悦纳自己。
  首先,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高校辅导员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被推倒了几乎“完人”境界。事实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优劣,不完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有了那些不完美才成为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辅导员要正确地自我评价,认识自己不足,不追求完美,不苛求自己,善于直面缺憾,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其次,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有些辅导员对工作高度负责,对自己高度要求,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都希望做到最好。但如果辅导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及,目标脱离了现实,就会因期待落空而产生自卑感和无价值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期待,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与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相匹配的期望值。
  再次,善于自我激励。就是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心理,增强自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遭受挫折,如出现学生危机事件,如果只是一味想“学校会责怪,家长会追究,这下我完了”,那么,在整个事件都是被动消极的,相反,我要全力以赴,妥善处理危机,就能给学校带来转机”,那么將激励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把激励语写在日记本上以便经常鞭策自己。
  结语
  个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自我干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完成的,长期坚持,发展形成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许国彬,陈宇红.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