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辅导员是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高校发展与稳定、学生成长与成才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不可缺少的一支教育队伍和力量。这只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发展,而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专业性的必然要求。就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辅导员职业化之路与上层建筑的设想之间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辅导员在职业化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关键词】职业化;需求层次理论;困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2-012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2.060
  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辅导员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是国家、高校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和管理层都在竭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同时学界对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也掀起了热潮。本文预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分析辅导员职业化的困境问题。
  1 辅导员职业化
  职业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个体按照社会对某职业的专业标准,通过提升职业素养,习得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等获得相应职业地位的动态过程;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达到职业化管理的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化。
  辅导员职业化是一个过程。在我国,辅导员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产生的时间比较晚,职业化的提出时间更晚,因此,辅导员职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就是辅导员作为一项职业,必须具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客观规律性和广泛认同性。辅导员职业化道路会受到辅导员群体自身素质的限制,也会受到社会其他群体尊重认同程度的影响。
  2 需求层次理论与辅导员职业化
  需求是每一个社会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需要和欲求,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需求也是不同的。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从一定意义说,人生之路就是各类需求的不断满足的过程。需求满足程度越大,人生的价值实现也就越大,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是职业来实现。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更多的是理论政策的定义和赋予,是一个“先工作后职业”的职业,它所蕴含的政策性、政治性、“人为性”色彩比较浓厚。因此,辅导员职业化之路仅仅靠辅导员群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外在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引导,帮助辅导员满足各个层次需求。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说,只有辅导员的需求满足了,职业化道路就可以真正实现了,而且满足程度越高,职业化之路也就越顺畅。
  3 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困境
  3.1 生理、安全需求下辅导员生活谋生、身心健康与职业化之间的矛盾
  根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收入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高校辅导员收入不同,一般而言,东中部高校的辅导员收入要高于西部地区辅导员收入;即使同一地区不同高校间的辅导员收入也有差距,甚至相同的学校不同的院系间辅导员收入都不相同。从整体来说辅导员的收入能基本满足其日常的生活需求,但是与满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
  辅导员工作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如:24小时待命制,没有明确上下班时间,“只要是学生的事都是辅导员的事”的惯性思维和管理模式,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明确工作界限。根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大,部分高校管理者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稳定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内部成员由较高素质的师生组成,因此高校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氛围较好,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和人身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总体而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和谐,能够基本满足辅导员的安全需求。但是这种满足也只是相对的,在高校,辅导员是真正的一线工作者,面对的群体不仅是大学生,还有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学生家长、政府及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他社会组织人员甚至违法犯罪人员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学生排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而且还要注意保护自我,以免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从生理和安全需求角度来说,辅导员这个职业能够满足辅导员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讲,辅导员中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呈不断上升趋势,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身心健康是保障辅导员顺利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条件。
  3.2 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下辅导员身份归属、职业认同与职业化之间的矛盾
  感情、友谊、归属是交往需求的关键词。工作范围决定了辅导员的交往面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收获与学生亲近的师生情谊、与同行的革命友谊,这些可以满足辅导员的部分情感需求。但在高校,辅导员普遍是“定位高”、“地位低”;部分高校教师职责履行不到位,“只教书不育人”,认为除了课堂以外的任何事都与己无关,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上课氛围、纪律都是辅导员的职责。许多高校盛行“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務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说法,学生事务服务部门将自己的本职工作推给辅导员,将自己的工作对象视为辅导员而不是学生,服务部门成为了管理部门。长此以往,无边界的工作范围和无认可的工作地位使得辅导员无法在工作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导致许多辅导员只要有机会转岗就要转,这样一来,辅导员职业化就很难真正实现了。
  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自尊、自主和成就感构成了内部尊重因素;地位、认可和关注等构成了外部尊重因素。尊重需求体现了人渴望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国家、高校都提出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是文件上重视,实际中忽视;需要时重视,不需要时忽视。辅导员在学校,几乎处于最底层,干活最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的角色很尴尬,国家规定辅导员是是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干部。这种看似很明确的规定,却让高校管理者、其他教师以及社会人士都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在他们看来,辅导员既然是“教师”,但绝大多数辅导员因种种原因而不承担教学工作;辅导员既然是“干部”,却又做着有关学生的绝大多数事务性工作,多重责任叠加。学校中与学生事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几乎都会直接与辅导员打交道,各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时都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通知、协调与组织,辅导员经常被“多头领导”。这些情况的发生,基本上可以归因于辅导员工作界限不明,地位不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3.3 自我实现需求下辅导员的职业提升与职业化之间的矛盾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追求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渴望发掘自身潜能,并且实现远大理想的需求。从高校辅导员角度来说,实现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和进修机会。通过调查,一年中,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参加过校内培训,部分辅导员参加过省内辅导员培训,但参加省外、甚至国际培训的机会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渴望自我提升的需求。最为常见的培训形式多为领导报告、理论学习和专家讲座,培训时间比较短,过程中也缺乏互动交流,很多高校的培训对辅导员没有实质性的提升,脱离了辅导员的实际需要,不能指导他们的工作实际。
  二是晋升机会。按照国家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表面看来,辅导员可以通过双线晋升来实现职业发展,晋升路径比较广泛。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制度保障,辅导员并没有比只能单线晋升的教师或管理人员享受到更多的机会,相反,还受到了很大束缚。譬如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方面,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职称晋升规定没有单列,“一刀切”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条件于辅导员职称晋升很不利。在职级晋升方面,晋升条件和机会与其他管理人员一样,并无真正的特殊。一般来说,辅导员只能晋升到正科级,就停滞不前了。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辅导员,现行的辅导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副处级以上职级晋升“形同虚设”,没有激励实效。
  【参考文献】
  [1]范艳存等.医药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概念、内容与特殊性[J].医学与社会,2011(2):17
  [2]张成龙.新时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逻辑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71.
  [3]张玉娇.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需求理论视阈下医科类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和出路研究”(2017fdy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祥贵(1984—),女,土家族,湖北巴东人,讲师,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9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