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物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点学科,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之一。当前,在教学改革下,生物课程教学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质量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的必然选择,对完善与改进生物教学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微课的角度入手,就微课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微课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创新了教育的形式,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深化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存在着不少的填鸭式、个人秀等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性等效果甚微,也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在高中生物课堂中采用微课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创设,让新课导入更顺畅
对于教师来说,在一堂新课面前,如果吸引学生的兴趣,让新课的导入更加成功,让学生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来学习,可以为课堂的成功奠定较好的基础。为此,就可以借助于微课的形式,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微课结合在一起,播放一段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要想灵活地应用微课的模式,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形成一个恰切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丰富的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微课,进而更好地引入新课的内容。比如:在开始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细胞生命周期有个初步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细胞生命的探究欲望,就可以先播放有关的细胞生长视频来导入新课,展示一个细胞从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整个过程。以此来引入新课,从详细了解细胞的增殖入手,带领同学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夯实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广泛,知识点多,与初中生物相比,对生命系统的探究更加深入,学习的内容也更为复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格局的构建,从系统论的思想观念入手来统领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构建更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为了更好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可以借助微课模式,结合教学的内容,将微课与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其中的视频特写、慢动作、图像滞留、智能化与交互性等特点,来分析所学知识点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内在联系,并将知识系统与新知识不断地整合与内化。并且,在微课模式的使用过程中,微课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工具。在微课模式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这种资源,根据自身知识点的薄弱项进行学习,进而查缺补漏不断夯实基础。比如:在学习蛋白质结构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其真正掌握蛋白质的构成,就可以通过微课,将知识点按照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化学结构及形成、空间结构的形式来逐层展开,在展示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图文结合,构建关系图示,更加直观地展示出知识点的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三、通过微课模式,来实现动态教学
高中生物,从其课程属性中来说,属于理科,学习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且其中的知识结论,很多都需要以实验来作为基础。但是,从原先的生物课堂来说,在上课的时候,由于受实验设备、课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课堂没有办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实验,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结论的由来,只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实验的过程与结论。而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缺乏有效的实验经验,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容易遗漏所学的知识,并且也不利于激发出自身的探究精神。不过在有了微课模式以后,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通过微课来展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在视频中更加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实验结果變化的整个过程,提升生物学习的效果。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掌握明白什么是吸水、什么是失水,进一步地观察到细胞壁发生的变化,就可以借助于微课的模式,将整个实验过程以视频为载体来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实验的变化与实验结论的来源,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化与形象化,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爱上生物这门学科。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高中生物课堂学习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善于借助一切资源,灵活地应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所学的内容,不断地调整,进行合理利用。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微课资源,形成好学、好问的习惯,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张焦娇.课改模式下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