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要从多方面入手,对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疏导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84-01
现今中学生不仅要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因而,對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初中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及表象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形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心理不健康。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激,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可以归类为以下问题。
1.学习类问题。
由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进入初中后,课程多,学习难度大,同学之间学习成绩竞争压力大,促使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加大,厌学现象突显,在学生中出现厌学情绪逐渐显现。
(3)中学考试科目多,次数多。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每逢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学生表现的考试焦虑更为严重。
2.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中学生内心活动日益丰富但不善于沟通,内心的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形成自闭心理,会出现焦虑与抑郁,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2)早恋现象。现今信息传播便捷,信息量大,中学生心理相对幼稚的,缺乏辨别能力。易出现早恋现象,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长在青春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青春期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的觉醒,成人感和成人意识明显增强,在认识、观念、处理问题上出现偏差,会与父母产生冲突隔阂。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不和谐、单亲家庭的因素,也会形成中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2)在校与同学相处中,由于同学之间在学习和班级活动中会出现隔阂,使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会使学生出现心理自闭和孤独感。
(3)师生关系相处中。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管理引导方法不当,批评严厉,指责过度,使师生之间产生对抗心理。这样也会使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4.对待挫折认知和适应问题。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由于自身认知和处理挫折的能力不足,有时得不到学校、家长及时沟通和疏导,面对挫折造成的困惑,产生的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中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比较复杂的,而且因学生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因素。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中学生自身成长的因素。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现代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呼风唤雨,到学校后地位发生变化,心理失去平衡。加之进入中学后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是很强。
第三,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较高,功利性的对待学生学业成绩,使他们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家庭不和谐,单亲家庭学生增多。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关爱,处事过激或消极怠慢。来到学校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则表现或抑郁、或妒忌,最后发展为自闭。
第四,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中学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产生心理疾病得不到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疏导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一方面要做好预防学生心理失衡的“超前干预”,另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疏导不健康心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
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技能培训,传授方法,加强引导。与社区活动结合开展家庭心理咨询室,帮助家长解决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
3.引导学生对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正确认识。
一方面: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学习压力,使学生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克服考试焦虑。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来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课内外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融洽同学和教师的关系,促进建立团结的集体,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教师,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勤恳工作,才会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单亚倩.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8:2.
[2]高玉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251-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