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医疗”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民生问题。互联网发挥其高效、便利、灵活的优势,为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简析,针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服务;卫生服务模式转型;现状;问题
一、现状
1.“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分类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出台的文件,“互联网+医疗服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使用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第二类,互联网诊疗,主要应用于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医疗机构使用本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利用互联网技术直接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第三类,互联网医院,包括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
2.“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情况
以“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较早的某西部大型专科医院为例,该院于2013年8月在门诊业务中率先引入智慧医疗的自助机服务,患者能通过自助机进行门诊挂号、缴费、获取就诊引导信息、打印相关检验、检查的报告和条码。之后,又分别于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门诊和住院业务中引入微信业务,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更紧密地连接,逐步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医院成本,促进医院总体收入的上升。
图1 微信收入在门诊总收入中的占比
3.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
(1)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优化诊前服务。推广电子二维码就诊卡使用,足不出户,实现预诊、挂号。患者通过关注医院微信端,拍照上传身份证件和户口簿,审核后生成实名制电子二维码就诊卡。患者可自主设置密码,增强安全性。之后,可以直接用此卡挂号或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咨询功能,进行预诊或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经医生和药师审核后,部分药品可直接通过快递配送至患者家里。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采用线上挂号、预诊业务等方式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方便,提升患者就诊体验,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做好了铺垫。另外,药品线上开单并配送,有利于药品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和整合,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
图2 某医院互联网诊疗活动中的在线咨询业务(预诊业务)
开展情况
(2)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提升诊中服务。医院开通包括扫码支付、网络支付、医保网上支付、住院预交金等在内的多渠道、多方式的线上支付途径。患者就诊后,医嘱信息通过网络直接传输至患者手机上,患者缴费成功后便可根据导诊信息进行就诊。针对部分诊疗项目需排队等候的情况,患者可利用诊疗项目的线上预约功能,提前预约检查,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患者还可以通过院内导航功能,找到需前往的诊断室与检查科室。这些互联网功能在诊中的应用,减少了患者排队缴费、预约检查、找不到路的困难,减轻医院解答患者咨询的负担,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品质。
(3)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完善诊后服务。推动检验、检查报告单、病案打印、发票打印无纸化,开通在线读取检验、检查报告功能。患者能在手机上直接读取相应的化验结果报告,省去现场排队取报告的麻烦。通过线上预约病案打印功能,将病案资料邮寄至患者家中。无纸化业务的开展,节约了医院的成本,有利于环境保护。
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开通医保业务智能审核业务,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严格医疗行为和费用监管。切实为广大患者切身利益着想,降低就医费用,减轻人民群众的健康支出负担。
开展远程医疗业务,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优化卫生服务管理优质资源,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省内外其他市县医院结成区域联盟医院(医联体)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推动基层服务模式由间断性服务逐步转变为连续性、责任式健康管理,促进了医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做到了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分开,以县医院建设为抓手推動城乡分开。科学规划、布局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二、转型中的问题
1.准入和合规性
2018年9月14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项管理办法出台之前,各大医院在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时往往靠自己摸石头过河或向其他医院学习借鉴的方式开展业务,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和细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可以参考,内控流程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完善。在业务申请过程中,各主管部门对于新业务的开展,在审批上也十分谨慎,往往在医院开展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做好的情况下,相关的物价标准、准入资格获得仍相对滞后。即便是管理办法出台后,关于细则的解读,在实际业务开展中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各大医院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如何合法、合规地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2.财务管理的局限性
互联网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是资金安全问题。虽然当前的各种支付技术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和完善,但支付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财务管理过度依赖信息系统,需医院的审计部门对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专项审计,或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审计。发生资金损失时,医疗款项损失的责任和赔偿由哪方承担,也是争议颇多的问题。
3.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虽然电子支付和网络支付等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大大方便了患者,但仍然有其局限性。就目前而言,已发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涉及门诊业务,住院业务开发较少。没有实现全部线上流程的缴退款功能,已开发功能覆盖面有限,各医疗管理系统之间数据联通有困难,信息系统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开发新功能后因系统冲突导致其他功能使用异常,数据信息量太大后处理速度缓慢、信息识别不准确,以及网络环境本身的局限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4.内部管理的問题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新业务,需有新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外代表医院与其他单位接洽、拓展业务,对内协调各部门和科室的工作,促进业务的发展,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医疗行业常识,较为优秀的管理水平、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同时具备这些资质的人员并不多,人才的短缺也是目前的问题之一。机构设置后,其职能、职权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让部门更好的发展。如何组织联络好各科室以备业务发展?如何针对各科室不同业务制定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并做到有效监管?如何设置合理的职权范围?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建立中不断完善。
三、应对措施
1.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落实相关准入性、合规性问题
三项管理办法出台后,各地区主管部门在一些互联网项目的批准方面有了指导意见和标杆,问题反馈与审批速度势必会有所提高。各大医院应结合三项管理办法的内容,通过仔细学习和研读政策文件,熟悉各项医疗业务的行业标准情况,熟悉物价文件,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做好基础数据的统计和准备,与主管部门积极沟通,与其他医院保持沟通,争取在项目审批过程中高效、快速处理。
2.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加强财务管理
各大医院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与发展方向,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管理信息功能,建立部门之间快速高效的联动机制,稳步实效地推进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互联网要求医院财务工作者同时具备相对丰富的互联网技术和专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各大医院应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并加大内部员工的培养力度,多组织员工集中培训、了解互联网医疗的知识,了解自身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步骤,了解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由此强化自身财务管理人才的储备,建立互联网+医疗大潮下医疗行业财务管理人才体系支撑。建立健全合同签约审查机制,明确责任和义务的划分,避免事后纠纷。
3.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完善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与医院长期规划的整体目标相一致。根据茨伯格提出的战略“5P”模型,医院信息化目标即指医院对其信息化的观念(Perspective)和定位(Position),以及将采用的模式(Pattern)、计策(Ploy)和计划(Plan),是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统领性、全局性的谋略、方案和对策。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和总体设计,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加强各医院的交流,使信息系统之间彼此兼容,实现数据的交换与传输。加强信息化的安全性、规范性和保密性建设,引进具备医学知识、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准度,逐步完善各项功能,以适应医院进一步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4.推动卫生服务模式转型,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这项新业务,医院应当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部门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关键点,有了这些作为保障,新的管理职能部门才能更良好地运行。另外,还需重视人才培养,招聘符合条件的管理人才,支持相关业务人员参与培训、学习,多与有先进经验的外部单位交流、探讨,提升业务能力和素质,保持最新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
2.马晓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求是,2018(20).
(责任编辑:兰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3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