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原书法风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原书风”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书法风格,与其他独具特色风格的地域性书法一样主要是指河南地区的书法风格,具有相对完整的独立代表性。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象征,书法不仅仅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象征,代表了社会的主要文化。中原书法的出现离不开中原地区书法人世世代代对中原书法的传承和宣扬。在当代社会,河南地区的书法既吸取了中原古代书法中雄浑刚强,坚毅厚重的特点,在吸纳历史感的同时又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保留中原书法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结合新时代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现代“中原书法”。
  【关键词】中原书风;河洛文化区;中原文化
  1中原书法的起源
  1.1中原书法的文化起源
  中原书风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代表书法理论界对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原地区(河南)书法现象的概括与总结。中原书风作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与中国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相同,都具有相对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大多是由于创作主体的“集群化”黄河流域古老的中原文明最终铸就了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产生是偶然,却也是中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他的出现是整个中原地区厚重历史文化的凸显和再现。“中原书风”形成于中原文化。中原地区诞生了华夏文明,也带来了中原书法。中原书风是中原地区自书法历史产生以来,通过历史的沉淀和,时光的筛选最终传承的产物。周俊杰先生曾说:“书法艺术任何一种现象和思潮的出现,均是书法本体及其特定时代的影响下,经历了若干年的准备,历史地呈现出来的。”《易·系辞上》提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以说,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这一论述得到钱穆先生和徐仪明先生的认同。钱穆先生说: “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夏文化则发生在现在河南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徐仪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存在三大文化区,即河洛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陕
  西、河南龙山文化是其代表; 海岱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 江汉文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孕育了楚文化。”书法这一核心理念来自于中原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中原地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历史上丰厚的历史文化,例如礼乐、佛学、儒学、子学、朴学、心学等多样的中华国学为,中原书法的产生创造了有力的温床。书法艺术是中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中原文化精神的内涵体现。书法的、笔锋回转、抑扬顿挫、千回百转之中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祖先们伟大的精神智慧。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中以“中庸”为美,行“仁爱”之道,中庸与融合正如中原地区的文化一样,深深的融入在“中原书风”之中。中华文化璀璨文明,除了儒家之外,另一伟大学说代表“道家”理论曾经提过“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在我们观察事物和看待宇宙之时要运用辩证统一的宇宙观去看待书法。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哲学观和发展观中,“实生物,同则不继”文化中“和而不同”以及社会价值中“以和为贵”的处事思想,这些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社会价值观到社会的审美认知到道德伦理的传统与社会发展共同融合形成了独具名族特性的一种书法文化,[4]然后书法以其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博大精神的中原文化,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来创造和形成全新的中原文化。
  1.2中原书法的美学起源
  中原文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是由中原地区特殊的历史政治地位决定的。从历史来说,据可靠历史记载,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一直发展到宋时期经济中心逐渐北移,中原地区曾被两百多个帝王作为帝都。在中国古代,自古就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说法。中原地区在历史发展中被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辉煌时期除了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外,更是全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都安阳和商都郑州中国所有地区,没有哪一个区域向中原地区一样做为都城的城市就有八个,均是有史可考,有据可查。政治地位的特殊性为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提供了可能。在“一元主导”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王朝,帝王或统治阶级决定了文化的传播的内容和方向。“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生活在“皇城脚下”的中原人民最先、最多、最彻底地被帝都文化所影响,并將这种政治文化融入自己的“政治素质”之中,体现在艺术审美和创作上可用“正大雄强”四字概括。
  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作为整个华夏名族的中心地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孕育者,更是中原文明的起源地。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造就了中原书法古朴却又不失大气的中原书风的特点。中原地处天下之中,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中原文化在创造自己独有文化的同时一方面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其他地域先进文化的营养,具有包容大度的文化特性。这种包容和大度从书法上也有充分的体现。中原书法既吸收“碑派”之刚劲,又融合秦隶、楚简、南帖的秀气与劲道。“在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南朝楷书不断影响北朝的书体,另一方面北朝的魏碑体在南朝也有一定的市场。例如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年)的爨宝子碑和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 年)的爨龙颜碑,都是我国云南境内号称‘南中大姓’之一的爨氏家族的墓碑,书法基本上是魏碑”。
  1.3中原书法的外在形态起源
  书法的原创形态出现在中原文化区。文字是古代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明被以一种更高级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中原书法代代相传,前有贾湖刻符,殷墟甲骨文和商周彝器鼎文,后有龙门造像石刻土碑版墓志,各朝各代的中原书法家层出不穷留下了宝贵的字帖和模板。甲骨文书法与殷墟出图的文字再配合中原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性,共同造就了中原书法厚重但又多变的中原书法。此外“北碑”的刚正和行草的灵气用笔,秦汉碑额和清人的演变等,“三代”时期金文、石鼓文、泰山石刻、共同造就了中原书法现今的灵巧之风。中原书风的隶书集秦隶、楚简、汉碑、汉简精华之大成,融入汉魏的朴素洒脱之风形成了灵动中原风格。行草书则就以魏体行书为基础,集百家之长,要么直接取法王铎,选择性地融入多家之长,在气势上磅礴宏伟,要么不拘流派,兼容并蓄,集个家之所长共同造就多彩的中原书风文化。   2中原书法的现状
  2.1当代中原书法呈现形式
  新时期“中原书风”作为一种地域性书风,在吸收和继承了古代中原书风的基础之上,新时期中原书风传承者他们提出并开始实行自己的新艺术主张——书法“新古典主义”。现今的中原书风或者说是河南书法,外在从形式上具有粗狂雄浑的特点但是从内涵上却又不失浑厚朴实。在历史传承上既具有中原书风的厚重历史感审美观念上又囊括了中原地域民族性格,历史地理特性以及鲜明的民族个性。取法上用“碑系”作为主要取法但是也不排斥其他优秀取法之长处。甲骨文的原始与生动与自然,金文中雅致贵气与严肃庄重浑然天成;两汉摩崖碑刻的恣肆、天然、雄强、厚重,北魏碑刻的博大、开张、富有奇趣、以及简书的灵动、帛书的凝练、民间书法的朴拙,甚至以东晋风流为旨归的帖系书风、中唐时期尚质书风、晚明兴起的浪漫主义书风也得到了他们的效法。并且,在“与古为徒”的同时,一些现代美学元素也渗入了他们的书法创作之中。他们的新艺术主张“新时期古典主义”就这样得以形成和发展。
  2.2当代中原书法存在问题
  新时期“中原书风”是中原文化传承基础之上而又吐故纳新意义上的一种地域书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书法“新古典主义”,并身体力行。但是,它也有着一定的争议性。例如,书法“新古典主义”这个美学范畴是中原书家本身提出来的,而不是国内理论界一致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创作表现形式?
  新时期“中原书风”前有张海、李刚田这样的书法家珠玉在前,当代的河南书法家们也在中国书协组织的展览中屡获殊荣,但是在历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鼎盛时期的中原书风相比较,自从民国以降,悠悠百年过去,河南没有密集出现如同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王遽常这样的艺术大师。殊荣虽在,真正艺术上别具一格的创新的真正大家却难寻。在书法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上虽然中原书法人依旧占绝对的优势,但是与自身相比较却难创鼎盛时期的盛景。第三,新时期“中原书风”取法碑学一路,虽然也融入东晋二王风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依旧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中国人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依然是知识分子的崇高追求,“中原书风”显然与此还有距离。也有其和历史上任何一个书法地域流派都有的局限性:后劲不足。如吴门书派多取法文徵明,华亭书法多取法董其昌,这样“近亲繁殖”,模仿者多,创建者少。在这一点上,“中原书风”的境况显得尤为严峻。
  3对中原书风的展望与建议
  3.1展望
  中原作为中国艺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心。“中原书风”熔铸了中原地域的民族性格、历史地理文化基因、地域文化习俗。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的中心地位,养育了中原书法文化。同时,中原书法也努力从自然和社会双重意义上去表现历史、反映历史、塑造文化。当代书坛掀起的“中原书风”实际上是中原传统书法文化在新时期的宣泄。一些“流行书风”的代表人物的作品使人们明白可以脱离主流的作品精神和内涵,这也是“流行书风”给新时期书法带来的影响。于是,我们必须关注“流行书风”的思辨性,其具有与书法发展相匹配的部分,也有与书法发展格格不入的部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辩证地看待“流行书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优秀的部分可以长久地流传下去。
  新时期的中原书风应当坚持原本所具有的精深内涵和开放式的流派格局,不斷汲取新的养分,吐故纳新,包容兼并,从而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和升华。不断回归传统努力表现自我。有机的把时代特征与传统特性相结合以实现新时代的中原书法文化的发展。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在书法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继承和发扬“中原书风”是我们现代书法者们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3.2建议
  1.由物质走向精神
  在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作为传统文化一种的书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在书法界创作的低迷状态和精神荒芜的背景下,中原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它在亲历了昨日荣耀逝去的同时,也见证了往昔的沧桑。它在给予我们诗样中原记忆的同时,又赋予我们痛楚的感伤。在中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断被冲击的今天,中原地区的书法也渐渐不如往昔的辉煌。一批又一批书法家的“出走”已成事实。中原似乎成了培养人才的“根据地”,书法家及其他文化人才一旦成名,要么“北上”到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要么“南下”到经济龙头的广东。书画的追求已经渐渐从精神变得越来越物质。为了保障中原书法其独特性,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由私人出发走向大众,而非由大众出发走向私人。毕竟,书法是精神的艺术,是私人精神与心灵的延伸和外化。
  2.保持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书法儒家人格主义的浸染和影响,书法仍是一个符号系统。“托物寄兴”与“托物言志”本是基本的文学手段和方法,现在和这个符号系统“合流”了,成了表现“人格”和“精神”的手段和方法。原书法家对主体性的吁求,抗拒了社会对生命个体的挤压和磨损,高扬了人的能动精神,又深谙儒家的入世思想,然而它放弃了“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和终极使命,“劝诫”不是它标榜的口号。他们的作品凝聚和渗透了对人生、社会、物质、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入侵,商业化的见缝插针,怎样整合传统文化和与世界接轨无疑是当前迫切的课题。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坚守和保护以及传播中原书法的精神内涵,点燃创新和改造的激情,引领传统文化攀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3.从历史中沉淀,更要积极开拓创新
  中原书风形成的根本原因得益于中原地区丰富的人文和地域底蕴,这是中原书风独具的品格,但是在继承这些优良品格,学进这深厚的底蕴沉淀的同时也要能够做到“走出去”,现如今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展览层出不穷,如何能够在吸收各人底蕴的同时兼顾百家之长,不固步自封发扬中原文化和中原书风中创造性的精神是当今中原书法家们需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做到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张啸东.周俊杰书学要义.西泠印社.1999 年,第36页.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年,第1-2页.
  [3]徐仪明.中国文化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11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