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M-C-P”模型框架的海外研发网络构建与整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积极利用海外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和绩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海外研发网络构建的整合理论框架:“动机—行为—绩效”(Motive—Conduct—Performance)的“M-C-P”动机理论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动机、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整合以及网络绩效。最后,通过华为公司的案例对模型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海外研发网络构建动机、整合治理行为以及研发绩效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演化过程具有情景性、动态性。
   关键词:研发网络;海外研发网络;“M-C-P”模型;研发动机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开始加快。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市场的国际化、品牌的国际化和研发的国际化。而研发的国际化越来越普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已被业界证明是新兴经济体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大批中国跨国企业通过进行海外并购和研发投资,积极构建海外研发网络,迅速提升了技术水平,实现了企业的技术追赶目标。当然,也有不少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带来技术水平的同步提升,反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热衷海外技术并购和研发投资的企业来说,海外研发投资并非灵丹妙药,它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网络构建和整合能力。对中国跨国企业来说,如何根据自身状况构建和整合研发网络是一项事关企业前途的战略决策。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海外研发网络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海外研发的动机、海外研发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研发网络的管理与整合以及研发网络与绩效的关系等。但大多数研究不够系统,整体性较差,无法给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视角参考。此外,不少观点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环境适配理论为基础,整合各界研究成果,为业界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参考框架,以供业界借鉴。
   一、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及其“M-C-P”模型框架
   海外研发网络是指企业在海外拥有的具有研发活动的机构组合,其与东道国的研发创新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形成的社会联系(骆铭凯,2016)[1]。学者们对海外研发网络的研究起源于对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随着科技全球化的到来,跨国研发蓬勃兴起,海外研发网络开始被学者纳入视野。跨国公司网络学习形式是通过其内部网络知识共享、向东道国产业外部网络溢出的两个过程(Nohria & Ghoshal,1991; Gupta & Govindarajan,2000)进行的,这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的非正式交流和充分的横向联系基础之上的有机结构类型[2][3]。
   在对全球研發网络的研究过程中,不少的学者尝试建立整合的框架解释研发国际化及其网络的构建过程,如Cui、Griffith等(2006)建立了“环境—战略—绩效”的“E-T-P”研究框架,主要考察外在的环境因素对知识转移及其绩效的影响[4];Filippaios、Papanastassiou等(2009)建立了全球创新战略的GIS框架[5];陈衍泰等(2017)等提出了国际化前(Pre-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中(Internationalization)和国际化后(Post-internationalization)的三阶段框架。国家化前阶段主要考察研发动机及国家化条件及影响因素;国际化中主要考察研发网络构建的路径、结构与机制等行为因素;国际化后则主要考察了研发绩效的影响[6]。这些研究主要聚焦某一视角而缺乏整合框架,同时对研发动机等核心要素关注不够。因此本文基于动机理论提出综合各种视角,提出了“动机—行为—绩效(Motive—Conduct—Performance)”的“M-C-P”动机理论模型。动机主要是指研发动机,它可以分为资源获取、市场驱动和信息搜寻;行为主要是指研发网络构建中的网络布点和空间布局、网络演化以及网络的整合治理过程;结果主要是指研发绩效、财务绩效及其它绩效。
   二、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构建的内在动因
   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活动整体上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在对海外研发机构赋予的职能上也有不同,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动机也有不同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知识资源获取。对于中国跨国企业来说,虽然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已经远远超过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但大部分产业都居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部分。为了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努力的向产业上游攀爬。因此,为了吸收全球异质性知识资源,加快企业的技术升级,中国跨国企业开始了高密度的海外研发活动。Kuemmerle指出,海外技术活动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和技术探索型。技术应用型是把母公司的技术转移到东道国,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支持产品在东道国的销售。技术探索型主要是为了学习海外先进的技术,获取企业所需的异质性知识,逆向转移至母公司,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7]。当前,中国跨国企业处于技术追赶的关键时期,技术探索和获取是驱动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进行海外研发活动的动因。
   二是市场驱动。Serapio和Dalton把市场驱动的研发活动归纳为:(海外研发机构)对母公司技术进行开发利用,以设计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支持母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销售[8]。因此,市场驱动的研发活动就是一项支持性活动,它是为了配合母国的国际化市场战略,为了更好的使公司产品适应东道国的技术环境,满足当地客户需求,而进行的技术本地化研发活动。这种研发活动相当于前述的技术应用型创新活动,它是在不改变核心技术的条件下,对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调整。国家化程度越高,海外市场份额越大,越易受市场驱动组织研发。例如,华为公司进入德国电信市场,设立研发机构为德国电信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此外还与加拿大运营商合作,在北美大规模部署HSPA网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是信息搜寻与政策获取。这类研发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监控东道国技术发展情况,为企业提供技术利用的最新信息;或者受当地优惠的政府研发政策吸引而进行研发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贴等政策优惠。Dalton等的调查研究显示,一些国家为了鼓励外资进入研发领域,把设立研发机构作为外资准入条件。当然,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一些激励性政策鼓励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尽管信息搜寻和政策获取不是中国跨国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主流,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
   综上所述,中国跨国企业构建海外研发网络最主要的动机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但企业的研发动机也会随着研发网络的演化呈现出动态性。Minin和Zhang认为中国跨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动因遵循着“技术搜索—母国优势扩大—母国优势利用”的演进规律[9]。即企业在在研发国际化初期通过逆向知识转移,吸收新的技术和知识;随着母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母国在国际市场份额扩大,母国会通过技术转移将技术应用的国际市场,实现当地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Chen等将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研发活动划分为初始、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分别对应技术监测与吸收、海外生产支持与本地化研发,以及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3个主要动因[10]。因此,企业海外研发动机会随着企业技术积累和网络构建水平的提高而进行动态变化。
   三、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整合治理
   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除了受内在动机驱动,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状况、法律制度完善程度、民族文化、市场规模、行业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资源丰富度及经济开发水平等。此外,还受到公司自身战略、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及技术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整合治理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和路径。
   (一)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节点选择与空间布局
   1.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节点选择
   中国跨国企业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东道国异质性知识资源,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因此,东道国的研发实力、市场需求、开放程度是影响企业研发国际化布点的重要因素[11-12]。纵观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节点的发布,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发达、市场开放度高的美、日和西欧国家。它们积极利用发达经济体的知识和技术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壮大了企业的实力。例如,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上演了一幕“蛇吞象”的并购剧。经过几年的整合,吉利和沃尔沃建立了数个研发机构,逐渐消化了沃尔沃的技术,迅速扩大了吉利集团的销售。据统计,2017年,吉利集团共销售153.6万辆汽车,实现利润102.2亿元。而沃爾沃汽车在全年销量达571,577辆的业绩带动下,营业利润实现了创纪录的141亿瑞典克朗,在2016年110亿瑞典克朗的基础上上涨27.7%。
   此外,中国跨国企业为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在东道国市场构建的开发利用型研发机构也成为了海外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此类研发活动正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份额的增加而不断增多。例如,中兴通讯、华为公司、海尔、美的等一批国内制造企业,它们在海外市场销售额已经占到集团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公司在海外研发活动也显得很活跃,尤其是支持型研发机构数量和活动范围都显著增加。
   2.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空间布局与网络演化
   (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空间布局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空间布局会受到东道国、母国以及自身状况的影响,特别是中国跨国企业自身状况千差万别,研发网络空间布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中国跨国企业会把企业的战略与东道国的知识禀赋对应起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网络的空间布局。例如,美国在IT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很强;德国在制造技术、化学和光学技术方面领先;日本在服务类机器人、超导技术、材料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生物科技等领域世界领先;印度在IT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方面世界领先。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长处和短板,不可能哪个国家拥有所有的技术优势,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研发机构的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各国技术禀赋,最大限量的吸收异质性知识资源,以便加速自身技术进步。
   (2)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网络演化
   Gassmann和Zedtwitz基于研发网络的权力分配、竞合关系、网络密度和研发行为导向等因素把企业海外研发结构分成五种类型:民族中心型、地域中心型、多中心分散型、研发中心型和整合研发网络[13]。其中,民族中兴型是将企业的研发活动集中在母国进行,海外子公司只进行生产或营销活动;地域中心型是指研发活动虽然主要集中在母国,但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派遣研发人员参与合作;多中心分散型是指公司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许多独立的研发机构,但海外研发机构之间以及海外研发机构与母国研发机构之间缺乏协调;研发中心型是指以母国研发机构为中心,对全球研发机构进行控制和协调的组织形式;整合研发网络是指全球研发机构已经整合成一体,具有较高的协同性。同时,母国研发机构与海外研发机构之间不在具有控制和隶属关系,各研发单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根据Gassmann等观点,可将五种类型的研发网络及对应特点整合如下表1。
   上述五种类型是跨国研发网络在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动态演化形成的,一般而言,会沿着民族中心型、地域中心型、多中心分散型、研发中心型和整合研发网络的顺序演化。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而言,有时演化过程会带有跳跃性,甚至还会有逆向性。中国跨国企业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各阶段研发网络类型都普遍都存在。例如,以华为为代表的技术领先者已经整合研发网络阶段,而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研发网络处于地域中心型、多中心分散型、研发中心型。
   (二)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整合与治理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构建后会面临一些整合与治理的问题,例如:如何进行海外研发机构的定位、如何对研发成果进行整合和分享、如何进行母子公司的管理、如何处理由于文化、制度等因素造成的研发发源地和东道国的关系障碍。
   1. 海外研发机构的定位及研发任务分配
   对海外研发机构的定位及研发任务分配是进行研发网络整合的前提,只有明确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的功能和任务,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整合。实际上,在研发节点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包含对该节点任务的任务地位,因为全球范围内各节点拥有的研发资源要素禀赋具有异质性,这就决定了各节点都带有“特殊的使命”。但是,这种模糊的研发任务定位对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研发网络的整合还不够精确,每个节点的定位和任务分配还必须放在母公司研发与海外分支研发机构的关系网络之中,再理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再定位。此外,各研发节点之间也要在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再定位,以避免重复性研发或孤立性研发造成的浪费和低效。
   2.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过程的整合及成果的共享机制
   (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过程的整合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过程,涉及整个研发网络不同类型不同研发内容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协同。它要求在跨国企业集团研发战略的整体框架下,协调好各研发机构与总部以及各研发机构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涉及母子研发机构战略目标的整合、组织上的整合、研发业务流程的整合、制度及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战略目标的整合主要将集团总部研发目标和海外研发机构目标统一起来,避免目标冲突。这就需要进行机制设计,将集团研发和分支研发机构的利益关系理顺,使得二者在研发目标上能够协调一致;组织上的整合是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能够使集团总部与研发機构之间形成一种系统性安排,以保证研发网络的有效控制和协调;研发业务流程的整合主要考虑各研发单位之间在研发内容、方式、流程和制度的有效协同,以避免在日常知识的传播和转移中会出现冲突和摩擦;制度及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涉及各研发单位在研发制度、知识管理和知识应用制度方面以及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在考虑不同性质、区域、功能和任务的前提下,尽量纳入集团统一制度框架和文化价值观,对于相互冲突的制度和文化一定要进行有力的整合,以免破坏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2)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成果的共享机制
   研发成果的共享能够调动各研发机构的积极性,提高各机构知识转移的意愿,从而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海外研发成果的共享也有利于避免重复性研发活动,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有利于各研发单元提升研发水平,充分发挥“1+1>2”的整合效果。
   研发成果共享机制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各节点研发活动的类型。研发活动的类型不同,各研发机构任务的关联性也会不同。关联度越大,研发成果分享的必要性就越大。一般而言,海外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的研发活动有:产品支持型研发活动、产品开发型研发活动和基础型研发活动。产品支持型的研发活动主要上为了支持当地市场销售而进行的研发活动,这类研发活动主要针对特定市场和客户,技术上具有针对性,这就和其他研发单元关联不大,因此就不必进行整合和共享。产品开发型研发活动和基础型研发活动在各研发节点之间关联性很大,其研发成果就可以进行共享。
   此外,研发成果共享机制的设计也要考虑各海外研发机构与集团研发总部之间的组织关系。一般而言,集团研发总部对各海外研发机构的控制和影响越强,则越容易在整个网络之间共享研发成果。反正,则各研发机构的独立性会很强。当然,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也是要根据研发成果共享的必要程度而定,随着研发条件和研发任务的变化,研发成果的可共享性也会随之变化,那么最终也会影响研发网络组织的变化。
   四、华为公司海外研发网络构建与整合治理的例证
   华为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成功典范,它的历程一直是国内外企业学习榜样。华为的研发历程和路径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可寻,可以从中看出研发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因此,本文以华为公司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案例进行单案例研究。本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跟踪华为企业海外研发的活动,期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数据保障。
   (一)华为公司研发网络构建过程简介
   1986年华为公司成立,初创阶段通过代销香港鸿年公司的HAX交换机生存,随后开始研发交换机,1994年公司完成了大型数字交换机的研发。2000年,华为技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实力,开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2013年,华为营业收入超过爱立信,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刘育英,2014),这标志着华为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全球领导者,此后华为的研发活动开始进入“无人区”,为了维持技术地位,华为加大了海外研发力度。截至2014年,华为已经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28个合作研发中心,以及200多个与大学的合作项目,初步构建了完成的全球研发网络。
   (二)华为公司海外研发网络构建与整合解析
   1. 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动因
   华为公司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动因有:知识资源获取、市场支持和知识搜索。其中,获取海外发达国家的知识资源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是主导性动机,一直贯穿华为公司研发活动的不同阶段;而支持性研发活动随着华为公司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知识搜索在华为公司早期的研发活动中出现的较多,当华为公司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后,为了保持领先优势,知识搜索活动又开始增多。
   2. 华为公司研发网络的节点选择与空间布局
   华为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探索型研发活动,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或开发新的产品,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而进行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支持性研发活动,主要是将华为的技术应用在具体的市场上,以更好的适应当地市场,它属于开发利用型研发,技术流向上属于技术流出。这类研发机构在发达国家也有,但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市场,主要是应用华为的技术为当地运营商解决技术难题,以实现技术本地化。    华为公司在全球进行布局,其空间分布充分体现了有效利用全球知识技术禀赋的原则。例如华为选择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是为了获取当地IT人才;在俄罗斯建立数学所,是为了获取俄罗斯在数学算法方面的知识成果;在瑞典建立研发机构是为获取瑞典在通讯技术方面的知识;而在法国设立美学研发中心是为了吸收法国在设计方面的异质性知识;在日本建立微型设计和质量控制中心,在美国建立大数据运作系统和芯片中心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当地的独特的知识资源。
   华为公司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先后经历了由民族中心型、地域中心型、多中心分散型、研发中心型直到整合研发型的动态演化。目前,华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相当密度和规模的研发网络,它的网络结构正由以深圳研发总部位中心的研发中心型,开始向去中心化和无边界的整合研发型过渡。
   3. 华为公司海外研发网络的整合与治理
   (1)海外研发机构的定位及研发任务分配
   华为公司的每一个海外研发机构都有特定的任务定位,从华为公司在全球的研发布局可以看出华为公司充分利用了各地的知识技术禀赋,根据各节点的知识技术禀赋,分配研发任务。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海外研发机构当地人才的优势和特长,会根据技术特长在当地员工和华为外派员工之间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例如,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印度人擅长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而中国员工则擅长系统设计和体系结构。所以,许多项目都是由华为中方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印度软件开发人员共同承担,充分发挥了两方人才的优势,提高了研发绩效。
   (2)中国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活动过程的整合
   为了有效管理全球研发网络,使研发网络发挥协同效应以支撑公司的竞争战略,华为公司引入了一个基于全球的IT系统来管理分布在全球的资源。在IT系统中,虽然每一个研发中心有不同的任务和需求,但科学家和工程师只要打开他们的电脑,就能相互交换信息和想法。基于华为的云中心,所有的信息都会被发送到世界各地相应的员工手中,这些员工就好像在同一个办公地点工作一样。在这种方式下,华为在全世界所有的研发中心可以同时为了一个大型开发项目展开合作。
   此外,华为公司在管理海外研发网络方面注重制度和文化的整合。在制度方面,华为公司实行本土化战略,但并非一味迎合当地制度和文化,它更注重的是对当地文化“包容性”和“引导性”。例如,拉美人的生活风格和工作作风比较懒散,最初,拉美员工经常存在上班迟到、闲聊等现象。但当他们看到中方员工没有加班费却也常常深夜加班,在这种拼命精神和“狼文化”的影响下,拉美员工终于也接受了华为文化,工作勤奋起来。在华为的海外机构,随着中外两种不同文化的不断碰撞和互相融合,华为公司也逐渐呈现其多元化、国际化的特征,研发机构内部以及之间的整合都非常成功。
   五、结论
   本研究团队从中国跨国企业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动机出发,在明确研发动机的基础上,对构建国际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整合治理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华为公司的案例进行例证,从而完整的再现了中国企业构建海外研发网络的历程和路径。
   (一)本文的研究启示
   一是海外研发网络构建动机、整合治理行为以及研发绩效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逻辑关系上呈现出“动机—行为—结果(Motive—Conduct—Performance)”的“M-C-P”动机行为理论模型, 中国跨国企业主要出于获取知识资源和服务海外市场的动机,决定了不同研发机构功能及知识流向,进而决定了海外研发网络的节点选择和空间布局。因此,海外研发网络是按照知识资源禀赋布局还是围绕海外市场分布布局,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两种不同的研发动机。因此,坚持以动机理论指导海外研发网络构建与治理,对于深化问题认识,制定合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治理没有统一的模式,情景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海外研发动机,决定了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模式,构建模式又进而决定了海外研发网络的整合与治理模式。因此,在实践中把握“M-C-P”模型的线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与治理具有較强的耦合性与动态性。企业的研发动机、内外影响因素、网络的构建模式、整合模式等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因此,要坚持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研发网络的构建。此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海外研发网络的阶段特征显著,在海外研发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坚持动态性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尤为重要。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选取华为公司进行单案例的纵向研究,华为公司的成长路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多个样本进行定性研究;本研究中没有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缺乏严谨的实证,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加强定量的分析和验证,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骆铭恺.基于知识传导的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网络与母国交互耦合机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13.
  [2] Nohria, N. and Garcia-Pont, C. Global Strategic Linkages and Industry Structure[J].Strategic s: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 105-124.
  [3] Gupta, AK. and Govindarajan, V.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4): 473-496.
  [4] Cui A S, Griffith D A, Cavusgil S T, et al.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foreign MNCs and local subsidiaries: A Croatian illustratio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6, 41(2):100-111.   [5] Filippaios F, Papanastassiou M, Pearce R, et al. New forms of organisation and R&D internationalisation among the world's 100 largest food and beverages multinationals[J]. Research Policy, 2009,38(6):1032-1043.
  [6] 陈衍泰,吴哲,范彦成,戎珂.研发国际化研究: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科学学研究,2017,35(3):390.
  [7] Kuemmerie, W.. 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Jan-Feb:70-71.
  [8] Serapio M. G., Dalton D. H.. Globalization of Industries R&D:An Examin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Policy, 1999, 28(2-3): 30-316.
  [9] Minin A D,Zhang Jieyin.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international R&D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mpanies in Eu-rope[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2010,27(4):433-455.
  [10] Chen Jin,Zhao Xiaoting,Tong Liang.China'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J].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2011,2(2):100-121.
  [11] 王小燕,我國企业海外研发活动的地理分布特征及东道国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3,(11):47-50.
  [12] 陈衍泰,李欠强,王丽等.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东道国制度质量的调节作用[J].科研管理,2016,37(3):73-80.
  [13] Zedtwitz M V, Gassmann O. Market versus technology drive in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four different patterns of manag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2, 31(4):569-5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