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研究的反思:环境心理学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由人类活动和人的行为所引起的,因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引入心理学研究视角。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对人与环境间关系进行追问和探究的学科。环境心理学主要关注的环保行为议题,集中于本土环保行为理论探索、本土化测度环保行为及其影响变量、环保行为的影响 因素研究包括:环境与健康议题,包括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影响、利用复愈环境实现心灵疗养两个方面。最后就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总结。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保行为;环境与健康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长期积累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社会稳定、民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 本质上是由人类活动和人的行为所引起。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解决环境问题亟须引入心理学研究视角,探究触发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1]。
2、国内环境心理学关注的主要议题
在某种意义上,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且体现为人们环保行为的转变。因而相对于其他环境人文学科,环境心理学不仅关注引发环境问题的主体因素—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更注重在此基础上探寻干预手段,以削减执行环保行为的心理阻力,从而帮助个体做出有利于和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总览国内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环保行为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2.1本土化环保行为理论探索
目前,国内环保行为理论研究大多沿用和借鉴西方经典理论,如价值—信念—规范 VBN 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行为—外在条件 A-B-C 模型等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纵观中国历史,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却未能有效地挖掘并将其应用到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总体而言,结合中国人行为特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环境保护思想,构建本土性环境心理学理论任重道远。
2.2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关于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格特质。如自然关联性被看做一种人格特质,能正向预测环保行为,即与自然联结较強的个体会做出更多环保行为[2];而暗黑人格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特质,能够通过未来取向的认知模式、与居住地依恋的情感联结两条路径负向预测个体的环保行为[3]。
②社会情感。王建明等总结国外研究中情感维度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发现情感比认知具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进而,他们在绿色购买行为研究中发现,自豪、愧疚和赞赏可以推动绿色购买行为发生,且自豪的驱动效力最大。此外,在节能环保家电购买行为研究中,他们发现积极的绿色情感比消极的绿色情感具有更显著的影响效应。
③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环保行为影响变量。
3、环境与健康研究议题
3.1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环境问题会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如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中风死亡率[4-5],热浪期间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等。由于生理疾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滞后性,相对而言,强烈的、消极的心理体验却更为直接和突出。从这个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恰是环境心理学研究者能够和应该探讨的议题,以期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①认知影响。选取“5.12 汶川地震”重灾区的绵竹市中学学生作为被试,发现重灾区的被试拥有较低的世界公正信念,会通过生活不确定感的中介作用引发抑郁和焦虑,而增强世界公正信念可以通过未来取向价值观念的中介作用,增强对未来的希望感。
②情绪影响。研究者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第一,经验取样法。即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动态即时研究,其生态效度较高。例如,顾等采用该方法研究发现,客观空气质量使北京大学生幸福感降低。还有研究者借助此方法,在雾霾天测评妊娠妇女,采用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评工具,发现雾霾天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性、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及偏执得分均高于非雾霾天。第二,社会调查法。黄永明等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个体主观幸福感,并且居住在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以及建筑和拆迁扬尘产生量较高地区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低。
3.2利用复愈环境实现心灵康养
环境心理学不仅试图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来保护环境,也旨在改变或利用环境来改善个体生活质量,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实现环境心理学维护人与环境和谐的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普及,人们接触自然机会逐渐减少。与自然缺失联结引发的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会导致诸如感觉迟钝、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生理和心理疾病,困扰公众身心健康。与此同时,空气污染、交通拥挤、绿地减少等,也是导致城市居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压力源。研究者在探寻人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发现,环境的某些特质具备复愈性,有益于更新人类各种身心资源和能力,达到心灵疗愈和疗养作用。而自然环境是公认的具备复愈特质的理想环境资源,可以作为人类修养身心、放松压力的休闲场所。故此,关注自然对人的积极作用、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增进国民绿色福祉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重要课题之一,也是环境心理学可以发挥效用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复愈性环境研究。例如,陈聪等以压力应激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自然环境比城市环境和运动娱乐更具疗愈效果,且自然环境是能提供反思的闲适场所。
②森林康复作用及具备疗养特质的基地建设。短期的森林浴(forest bathing)具有身心调节的疗养作用。毛根祥等以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在常绿阔叶林(森林浴)和城市两种 环境进行 2 天 2 夜的活动。研究发现,森林组的氧化应激、炎症水平、血浆内皮素等生理指标都低于城市组,森林组比城市组具有更低的消极心境和更充沛的活力指标。
4、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推进学科交叉共融,弱化学科界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法单独靠一门学科进行完整解释,而环境心理学对推进学科交融合作,弱化学科壁垒,促进环境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研究视角上,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侧重个人主体因素而易忽略相关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探讨。作为一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诞生本身就源于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需要。因而,未来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强调环境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取向,使环境心理学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一门崭新的学科:环境理学[J].环境保护,1989(11):27-28.
[2]GENG L,XU J,YE L,et al.Connections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s[J].Plos One,2015,10(5):e0127247.
[3]王芳,黄旎雯,左世江,等.暗黑人格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未来取向与居住地依恋的中介作用[C].哈尔滨:第 十届华人心理学大会摘要集,2017: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8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