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丽乡村”视阈下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村落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村落正遭受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自然性破坏、自主自建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因此,现阶段探讨“美丽乡村”视阈下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迫在眉睫。
  关键词:民俗文化;继承和创新;现状;制约因素
  一、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守住人们的精神家园,实现乡村振兴,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区域所有居民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传统村落所在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要留住人,所有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者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我们要充分保护和尊重保护与发展者的幸福生活权力,只有参与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才会调动众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身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来。
  (二)原真性原则
  具有时间和地域特征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传统建筑和传统民俗文化等是“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實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在前期的实践中由于公共意识的严重缺失,使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个别开发商和旅游公司对传统村落过度开发;当地居民对需要保护和发展的对象轻易丢弃、毁坏和改变;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和指导的力度不够、以及保护性破坏等方面。实践表明,“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最低限度的干预,需要坚持原真性的保护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传统村落的原生风貌,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最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历史文化信息,才能将传统村落遗产完整、真实地沿袭和传承下来。
  (三)因地制宜原则
  调查显示,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前期实践中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思想上有盲点、观念上不明晰。“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具体实践,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村落的内涵,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产品观和内容观。调查显示,在我省公布的430个传统村落中,每个传统村落在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突出地方特色,把当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地域品牌。
  (四)可持续性原则
  以传统村落为典型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是我国几千年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中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到人文自然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坚持可持续保护原则:一是要加强对民间技艺、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族歌舞和民俗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要加大对传统建筑、特色民居、历史街区、民间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的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山水空间的存在,有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生存的空间要想可持续发展,最终还需要跟社会资本对接,只有让更多的资本力量参与进来,才能真正盘活市场,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长远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资金保障,才能够实现“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的生态可持续、社群关系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经济发展可持续。
  二、探讨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态模式
  (一)生态旅游模式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基因,“美丽乡村”视阈下旅游已经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具体的实践中某些项目已经背离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核心价值,危害着传统村落的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中实施生态旅游,因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这与“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目标一致。
  笔者调查了内乡吴垭石头村,这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就适合采用生态旅游的模式来进行实践。首先,吴垭石头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好,这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整个区域的自然生态保护较好。其次,吴垭石头村的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厚,既有建筑文化,又有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集中体现在吴垭石头村传统民居——石头房的修建上。一方面表现在石头村的建筑材料全部是5cm左右厚度的片石,在没有其他辅助材料的帮衬下,房屋却非常坚固,更重要的是石头房屋冬暖夏凉,能够满足当地居民在不同季节和气候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在同区域非常少见;另一方面吴垭石头房的整体结构是四合院式,院子较大,正房和厢房互不相连,比较充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最奇特的是石头村的建筑布局紧密的和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大多数石头房是依山而建,上房下院、房院一体和两房两院等不同的建筑格局呈阶梯状分布,布局合理。正是吴垭石头村这种独特的建筑格局和民俗文化,使该地相关政府近年来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实施对吴垭石头村的保护与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二)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模式
  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模式主要包括休闲农场和休闲农庄两种经营思路,主要以乡村比较有特色的大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向非农业工作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满足相关人群对高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这一开发形式的主要功能有生态农业实践、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和科普教育等,并通过这些功能实现休闲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美丽乡村”视阈下,笔者调查了洛阳市上戈镇上戈村,认为该村就适合采用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模式来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实践,闻名遐迩的上戈苹果就出产于这里,苹果资源是上戈村开展休闲生态体验农业的基础。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座经历了几个世纪风雨的古宅——上戈乔家大院,上戈乔家大院整体为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达到了建筑风格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对研究洛宁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和工艺特色有一定价值。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对于开展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需要把握的是在进行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活动的时候要协调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杜绝各种开发性破坏,真正实现休闲生态农业体验模式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在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协调和一致。
  (三)特色小镇模式
  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意义上的镇,“美丽乡村”视阈下特色小镇建设,是按照创新、协调和绿色等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产业是核心,通过特色小镇的转换、支持、绿地和人文环境等系统保持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笔者调查的驻马店确山县的竹沟村近年来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特色小镇”之路。传统村落竹沟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更重要的是这里“革命历史”悠久,在河南省的传统村落中极具代表性。首先,竹沟村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其次,竹沟村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被誉为中原“小延安”,为这里遗留下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再次,竹沟村的村落是典型的明清风格民居建筑,建筑模式更多的延续了山西和陕西两地的民居风格,现大都保存良好,为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遗产。“美丽乡村”视阈下竹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得益于竹沟村的特色小镇建设。竹沟村进行“特色小镇”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红色经典小镇”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建设、集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建设和文化建设快速推进,使得竹沟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美丽乡村”视阈下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对“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维认知和顶层设计
  数据显示,在我们调查的八个传统村落中,95%以上干部和居民都能够正确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知高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不能够从相关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不能够从满足相关利益既得者的层次来认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从而造成保护与发展的巨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相关思维认知和顶层设计。
  “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外部空间的改造是形式,重要的是为其提供发展和创新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要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我们必须对传统村落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这是我们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必要时通过录音、录像等特殊方式建立数据库,确保设计有理有据;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综合考虑每个传统村落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拥有、人文历史、旅游开发和发展现状等因素,从村庄改造、道路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和村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统筹规划;第三,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各个传统村落的现状和特点等進行分类,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和多样化,努力实现传统村落自有的个性和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第四,我们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实践的连续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和长效机制,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美丽乡村”视阈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是“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实现传统村落存续的关键所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专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规条文,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范围过于宽泛,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完善“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什么、传统村落谁来保护和如何留住原住居民等突出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和持续化发展。
  “美丽乡村”视域下我们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完善法律体系,在立法中制定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条文细则,通过专项法规对传统村落的认定程序和标准、保护原则和措施等做出具体规定,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科学化的法制轨道。其次,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可以通过不同种方式和途径对有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第三,我们要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执法,主要是对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自然性破坏、自主自建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等的执法,只有做到严格执法,才能够做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美丽乡村”视域下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励机制
  “美丽乡村”视域下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实践。根据对前期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中,不同地域在现有政策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既缺乏对区域领导者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又缺乏对开发企业的激励惩罚措施。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重视“美丽乡村”视域下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生存环境的创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立“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需要各级政府建立相关的监督体制,只有实现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监管,才能够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够及时反映和听取社会各方面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并预测保护与发展的各种有效动态和信息。二是对管理机制的完善,通过权责分明的细化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原则、方法落到实处。三是需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中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政府决策者在具体工作中对生态适应性和有机更新的执行情况,完善对相关决策者的责任追究机制;其次要对企业和所在地居民等执行者的激励奖惩行为的评判,只有通过好的奖评机制,充分发挥典型和模范的带头作用,才能够调动整个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
  (四)“美丽乡村”视阈下增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还是相关政策的参与者与协调者,在众多的职能当中,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成为了重要职责。“美丽乡村”视阈下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必要时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项基金。另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建多渠道的投资模式,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赞助和捐赠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事业中来。
  其次,村委会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强化其集体的凝聚力,一方面村委会应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营主体建设实行统一的领导,根据各传统村落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相关主体进行专业需求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应让大中专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就业传统村落,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力军。
  再次,当地居民既是传统村落的创造者,又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者,还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享有者,只有广大当地居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传统村落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必须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和尊重农民自主决策等方法使广大当地居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
  (五)“美丽乡村”视阈下创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文化手段
  为了确保“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协调发展,做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态适应性和有机更新,我们必须创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文化手段,可以从建立传统村落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宣传教育、运用科技手段等方面人手。
  一是建立传统村落博物馆。建立传统村落博物馆就是通过各种生态手段把原住居民固定的生活习性、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延续价值的东西留在传统村落内。建立传统村落博物馆要在尊重村落原有行为习惯、观念信仰的基础上,以生态的理念保护村落内的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实现传统村落的整体文化保护。
  二是通过发掘传统村落特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美丽乡村”视阈下我们通过大力发掘和弘扬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让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传统村落文化占领一定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市场,有利于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进步。
  三是加大保护力度。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的方式加强对“美丽乡村”视阈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宣传教育,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通过说教的方式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热情与兴趣。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在人,只有充分调动起人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在创新中保护。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传统村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村落具有生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保护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式。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上,我们可以引进“有机更新”的思想,在不改变乡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增强传统建筑的内在质量,接入现代化设施,使得鄉村居民在传统建筑中依然住得舒适,同时又可以保存建筑的艺术价值。这种“有机更新”的思想,可以让群众不受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共享传统村落的遗产资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4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