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用量表进行测验,三者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五年级社交焦虑相对较低、幸福感相对较高,四年级学习适应相对较低;以幸福感为反应变量建立学习适应和幸福感的回归模型。关注流动儿童有现实价值,丰富的成长轨迹为其全面发展开拓了视野,多维尝试的流动儿童是人才梯队要积极拓展的多面手,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多元化的人才储备是新时代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源泉。
  [关键词] 新时代;流动儿童;社交焦虑;学习适应;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提出
  目前研究大多聚焦在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城乡认知、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城市融入中的能力建设等方面。一般情况下,流动儿童很少一直生活在新迁入城市,流动儿童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地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1]99,这表明,适应是外来流动儿童直接且相对漫长的任务。在初级适应阶段,流动儿童面临更多的适应任务,随之产生更大的适应阻力。高水红认为从身份认同上看,流动儿童表现出对自我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2]12,有形无形的社会比较后,流动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贴上了“外来户”的标签,在身份认同上会引起流动儿童内心的冲突。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认知与适应增强,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在心理上甩掉外来人员的标签,标志着融入城市,完成适应城市的任务,因个体存在差异,做到完全适应,每一位个体需用时间长度不同。
  新的时代趋势下,农民工处在角色转换和身份意识的过渡阶段,对此情景的研究应该系统地跟进,通过进一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社交焦虑和幸福感的关系,旨在使流动儿童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加强对情绪情感的管理和意志行为的调控,使流动儿童进城后健康幸福生活,为其今后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基础,从而使全社会和谐稳定。
  二、方法
  (一)被试
  在贵阳市某区的农民工子弟小学进行抽样,样本均是外来务工者的随迁子女,样本的父母或监护人是本区外人员暂居该区的务工者。样本共计305人,发放问卷305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废卷率5.9%;有效问卷中,男生144人,女生129人,性别缺失14人,性别缺失率4.9%;其中,二年级73人,三年级69人,四年级49人,五年级42人,六年级54人。
  (二)工具
  1.社交焦虑量表
  《少儿社交焦虑量表》[3]86[4]192由La Greca于1988年制定,起初用在二至六年级的儿童,接着由Vernberg等人于1992年针对七八年级青少年期学生进行该量表的使用,适用年龄范围是7至16岁,后经中国学者马弘于1993年本土化、修订。该量表共计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计分。
  2.学习适应量表
  《学习适应性量表》[5]53是张丽华于2006年编制的初中小学学习适应性量表,该量表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求知欲、学习环境四个维度组成,共计19个项目。
  3.主观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6]141是由张兴贵教授于2003年编制,该量表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由家庭满意、学业满意、友谊满意、学校满意、自由满意和环境满意六个维度组成,共计37个项目;快乐感量表由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组成,共计14个项目。
  (三)调研程序
  选取合适量表,拟定指导语,打印量表,对合适样本中的非被试进行预测试。再次规范量表排版,修订指导语,与专家、同行讨论施测注意事项,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正式量表的第一部分结合作答指导语,专门添加了与原量表内容无关的示例和练习项目,经过反复检查讨论,最终形成规范无误的调研问卷。
  培训有施测经验的测试助手,以班级为单位正式施测,问卷现场统一发放,在宽裕的时间内由被试作答,作答结束,即刻收回。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就指导语的理解和规范填写做了合理、中立、无暗示的统一解释。
  整理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对问卷编号,在软件SPSS17.0内录入数据,核对数据,并借此展开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方面的统计分析
  1.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在性别方面的统计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P值为0.33>0.05,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2.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年级方面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检验P值为0.00<0.05,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结果见表2。为进一步明确是哪些年级之间的社交焦虑差异显著,在此展开事后检验,表3说明五年级与二年级、五年级与四年级之间的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方面差异显著,且五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相对较低。
  2.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在年级方面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检验P值为0.00<0.05,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结果见表5。为进一步明确是哪些年级之间的学习适应差异显著,在此展开事后检验,表6说明四年级与二年级、四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四年级与六年级之间的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方面差异显著,且四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相对较低。
  (三)流动儿童在幸福感方面的统计分析
  1.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在性别方面的统计分析T检验的P值为0.80>0.05,说明不同性别不会引起流动儿童幸福感的显著差异,如表7所示。
  2.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在年级方面的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检验的P值为0.03<0.05,表明流動儿童的幸福感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如表8所示。为进一步明确是哪些年级之间的幸福感差异显著,展开事后检验,表9显示流动儿童中五年级与六年级、五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与二年级之间幸福感差异显著,且五年级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相对较高。   (四)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之间的两两相关,统计出了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由表10可知,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在学习适应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在学习适应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显著,接下来可以建立学习适应和幸福感的回归关系。
  2.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和幸福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流动儿童也是如此,其成长轨迹中的幸福感不可小觑,故以其流动过程中的幸福感为反应变量。本研究中选取的流动儿童集中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故以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为解释变量。在此就以幸福感为反应变量,以学习适应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关系。
  由表11可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即回归的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109和0.106,流动儿童幸福感11%的变动可以被该模型解释。表12是该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F统计量为34.92,对应的P值为0.00,即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的比值分析说明该模型整体是显著的。由表13可知回归系数是1.23,回归系数的标准差是0.21,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33,回归系数的T检验统计量是5.91,其对应的P值为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即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对幸福感的影响是重要的。由图1所示的标准化残差P-P图得知,观测的散点几乎都分布在对角线上,据此可以初步判断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为进一步检验残差分布的正态性,对该回归方程产生的残差变量进行正态性分布的检验,由表14可知,Kolmogorov-Smirnov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20,大于0.05,最终证实了残差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
  四、讨论
  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学习适应和幸福感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性别不同不会引起流动儿童社交焦虑、学习适应和幸福感方面的显著差异。
  过强的社交焦虑会影响人际往来动机的强弱,会影响人际往来的执行效果,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人际关系满意感的水平,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再深入和人际关系的再造,甚至会影响人际往来中彼此的信任感和真诚度,持续过强的社交焦虑是融合社会的障碍。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五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相对较低,其原因主要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了“成人感”与“面子感”,自主意识有了凸显,成熟与半成熟的心理特点逐渐出现,或明或暗地开始摆脱父母、老师的过分约束,有了相对成熟的人际关系意识和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发的焦虑减弱,自尊促使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重视人际关系、并嘗试维护人际关系,逐渐形成初级的稳定交际,玩伴关系转变成了亲密的友谊圈,小学阶段的社交开始表现得较为成功;六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交能力虽然较五年级有所进步,但六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升初中的阶段,之前建立的友谊因升学会疏远或瓦解。
  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相对较低,一方面原因是,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学校老师保姆式的教学与管理逐渐淡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生在学习方面会体验到无措感和不顺畅感,萌发诸多不适应;另一方面原因是家庭支持系统,流动儿童的父母工作时间偏长,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新时代形势下对子女教育知识的欠缺和子女教育观念的陈旧,家庭氛围与流动化家庭的周边环境不能提供有效的途径以改变四年级学习适应低的状态,总之,流动儿童要么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指导,要么流动儿童得到的是父母低质量的陪伴和指导。事实上,“进城”对于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是个新的情景,难免会遇到挑战性的适应,成长中各阶段的断乳就是要应对的适应之一,这时最亲近、最直接、最容易依靠的家人也是以外来人员的身份处于不同的适应期,即最想依靠的人不能完全依靠,原本自身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叠加了向家人求助的需要不能被有效满足所引发的焦虑,这种新情景的适应在家庭支持系统方面就引发了双重焦虑的叠加,这种情景应对不好的流动儿童会并发习得性无助,甚至会由学习适应障碍泛化到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
  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在年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五年级流动儿童幸福感相对较高的原因是:四年级较低的学习适应在五年级有了回升,加之五年级的社交焦虑较低,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幸福感在五年级处于高位阶段。幸福感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有整体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变化的一面,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现状是相对暂时的,所面临的障碍是临时性的,其幸福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年龄的增长会动态发展,在流动过程中习得的消极体验会随着情景的改善而被改变。
  通过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社交焦虑和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适应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显著,并建立了学习适应和幸福感的回归模型,表明学习适应对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是明显且重要的。社交焦虑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小学生处于认知社交、尝试社交的阶段,是社交的初级阶段,所收获的社交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尤其小学低年级建立的友谊是以玩伴关系为主。另外,流动儿童居所不定、流动经历致使其对高质量社交的期望值不高。由此看来,社交是流动儿童全面成长所具备的一个能力,但还没上升到影响流动儿童幸福感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察、访谈就会发现,比起社交焦虑,流动儿童缺失的是犹如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支持系统。
  新时代形势下,流动儿童作为时代的一份子,关注其社交、学习、幸福感还不够,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深入细致地关心其身心健康、成长幸福、教育发展,以“教育不能等”,即教育不能延误的教育紧迫感作为一个出发点,以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作为一条理论指导,以持续供给优质人力资源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目标,进而接受人是终生消费者的现实,如此长期坚持,能够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源头上保障社会和谐,有效防止流动儿童城镇化后的新型返贫,可以全面保障脱贫果实,事先排除城镇化后城市人综合素养拖累城市软实力的隐患,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为新时代的建设持续配备各级各类优质的人力资源,因为新时代伟业的根本保障是门类齐全的人力资源,新时代挑战的内涵是各级各类人才的优劣多寡,各级各类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新时代的至宝利器,新时代是真才能干者的舞台,从长远来看,变化加速的时代,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多元化的人才储备是新时代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源泉,变化成长环境的流动儿童具有适应社会角色、进入时代角色、胜任时代角色、孵化时代角色、营增时代角色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因为流动儿童有着更为丰富的成长轨迹,不同的成长阅历给予了其全面发展的机会,成长履历中的多维尝试培养了其更强的综合能力,流动情景中丰富的刺激拓展了其不同的视野,故当下的流动儿童是未来人才梯队要积极拓展的多面手,是未来人才梯队中珍贵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J].战略与管理,2001(4):95-108.
  [2]高水红.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11-15.
  [3]La Greca A M, Dandes S K, Wick P,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88(1):84-91.
  [4]Vernberg E M, Abwender D A, Ewel K K, et al. Social Anxiet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Early Adolescence: A Prospec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92(2):189-196.
  [5]张丽华,张莉.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54.
  [6]张兴贵.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7]董黎明,沈梦婷.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31-138.
  [8]赵浩,张灵聪.小学留守儿童学习自控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学校适应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38-144.
  [责任编辑]王立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