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也是预测创业行为的核心指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探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提出“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创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创业意愿; “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2-0057-04
   创业活動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创新,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态度,是创业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它在个体的创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创业教育能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促进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有效途径,提出“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质量。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Bird(1988)认为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使个体能够进行重要的战略思考和决策,并投入大量的关系和资源来追求特定的目标。据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意愿是一种有效的预测行为的指标。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行为不是完全受控制力作用的,有很多非控制性的制约,行为意愿对行为起主导作用,而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愿的三个主要变量。个体对这个行为的态度越正向、重要他人对这个行为越支持、个体感知对这个行为的预期掌控能力越强,行为意愿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行为意愿的强弱直接决定计划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创业意愿的第一个主要变量是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态度,其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创业行为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评价的积极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中的性别、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专业、创业认知、价值观、人生观等。影响创业意愿的第二个主要变量是主观规范,它是大学生在采取创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这部分主要取决于家人、重要的友人师长及团队对创业的认可程度、学校的创业文化、社会的创业舆论环境。影响创业意愿的第三个主要变量为知觉行为控制,它是大学生在采取创业行为时所感到的可以控制的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大学生对创业的熟悉程度、创业技能水平、创业资源的拥有度等。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特征。二是他人因素,主要是指家人、师长、重要的友人等社会关系组成人员对其创业行为的推动力。三是社会因素,创业氛围越浓厚,创业政策越支持,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大学生创业意愿相对较高。通过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对这三方面因素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学校越重视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意愿就越高。
   二、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开展特定的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系统了解,不断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不断拓展大学生所掌握的创业资源,从而提升对创业行为结果的有利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增强,创业风险的控制水平的提高,创业团队的组建与实践,师长和友人的支持,都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一)创业知识的积累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创业教育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学生对创业知识内容积累变得更加全面化和专业化,尤其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具体创业教育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而是采用体验式的创业教育,利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战创业等教育手段,大大提升了创业教育实际效果,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更会认为创业是一个好的选择方向,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信念会得到加强。另外,有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大学生创业评估,随时掌握大学生创业的动机、态度、信心和热情,通过客观的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愿望。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正面影响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结果的积极评价,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态度会越来越正向,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二)创业实践的丰富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在创业教育中特别重视学生亲身参与创业实践和实战创业。学校通过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建立具有创业精神的朋友圈,开展实战式的创业实践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从事创业热情,点燃从事创业的期望。国家、省市、学校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让大学生们在创业比赛过程中,不断总结创业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不断开拓创业思路,结交不同层面志同道合的师长和友人,在提升创业能力的同时,创业行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践,会让更多的家人和朋友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己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经验,从而更愿意支持其开展创业活动,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从正向影响主观规范,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三)创业资源的拓展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
   学校创业教育经常会邀请创业成功人员或杰出校友返校给大学生作创业讲座,或者率队参观优秀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创业活动让大学生不断拓展创业视野,丰富创业社会关系。同时,随着创业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不断深入,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创业物质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等相互共享,让大学生从原来孤独的创业个体逐渐形成创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创业团体,从而大大丰富了创业资源,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得到了提升。    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技巧和前人的创业经验。通过模拟创业或在大学创业园中开展创业活动能熟悉创业流程,积累创业经验和本领,感知创业行为的可控,增强克服创业方方面面困难的能力。创业资源的拓展,也使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预期掌控能力更强,正面影响感知行为控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三、“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创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实施“三对接三融合三优化”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一)对接创业态度,融合创业价值观,优化创业课程设计
   在创业教育中进一步融合创业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在获得系统创业知识的同时,从对创业价值的认识开始到对创业价值的认同进行转变,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态度。创业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从优化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入手,融合积极的创业价值观,使大学生获得积极的创业价值认知和創业价值认同。创业价值认知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理性客观地了解创业对个人、团体以及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各类价值。创业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在创业价值认知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参与活动、相互欣赏等方式取得不同主体间的创业价值共识,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标尺,并在实践中不断校验、修整、反思与确认这种价值共识。为提升正向的创业态度,需要融合积极的创业价值观教育,并通过优化创业通识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支持类课程来实现。
   1. 优化创业通识课程。创业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基础类创业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意愿。我们在设置和开发创业通识课程时,既要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不同需求,更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积极的创业价值观,开发出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使大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创业价值认知和创业价值认同。
   2. 优化创业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在创业教育中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创业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通过组建团队、设计创业方案,逐步完成创业的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克服各类困难,进一步完善创业方案,使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更加强烈,更愿意将创业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创业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每一个创业项目的自身特点而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业项目进展情况和面对的实践困境,提出新的策略和方案,进一步推进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分享各自创业实践项目方案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分享互动中相互提高和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要重视创业行动上的体验与习惯上的养成,要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创业。
   3. 优化创业支持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面向在大学创业园开展创业的大学生们,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智力支持和技术辅导。为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指导,指导可以是一名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一个创业指导团队,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发展计划及潜在危机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各种支持。同时要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创业价值信念培养。
   (二)对接主观规范,融合文化育人,优化创业文化
   在创业教育中进一步融合创业文化育人,提升大学生创业正向的主观规范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将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创业文化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创业力量,让先进的创业文化感染家人、友人和团队,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主观规范,提升创业意愿。优化创业文化建设主要从创业物态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行为文化三面开展。
   1. 优化创业物态文化。创业物态文化育人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装饰具有特色的创业文化设施等方式,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创业文化的洗礼与熏陶,触动他们的思想,促进他们对创业价值的认同,从而逐步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在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创设的创业物态文化要贴近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生活区等开展布置,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另外,我们创设的创业物态文化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比如创建创业体验基地、创业实验室等,让大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创业的情景中去,自觉形成对创业价值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提升。
   2. 优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制度是一个群体对创业的基本态度、价值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集中反映。通过建立和优化创业的激励制度和支持制度,培育创业文化土壤;通过规范创业制度来明确创业的社会价值。优化大学生的创业制度文化主要是优化创业激励制度文化,我们在制度设计中要考虑到不同需求和个性的大学生参与创业所需要的不同的激励机制。期望理论指出,对于激励力量的尺度把握至关重要,过度激励会使大学生失去对创业行动本身的价值追求,激励不足又会使大学生缺乏创业的外在动力。
   3. 优化创业行为文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要看大学生在思想上如何认识创业,更关键的是要看如何在行动中实践。创业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模仿学习发挥作用,模仿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朋辈典范两类。优化创业行为文化,一是要让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在创业教学中发挥好作用,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业行为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正面榜样;二是要选取合适的朋辈创业典范,要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圈子中选取,积极利用媒体对这些朋辈创业楷模进行正面报道宣传,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模仿对象和激励对象。
   (三)对接感知行为控制,融合专业教育,优化创业师资队伍
   感知行为控制能力的提升,关键是大学生对创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创业流程的熟悉度、克服创业困难的心理素质水平等决定,而大学生创业区别于他人的专属特征是大学生在创业中发挥专业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将创业思维运用上去,同时又要在创业实践中运用好专业知识。这些都要求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创业师资团队。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的关键环节。
   1. 优化创业师资的培养方法。首先要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训,明确创业师资的发展路径。制定激励措施,提供创业师资进行创业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创业,从而熟悉创业过程和创业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同时聘请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专业创业师资,组成创业导师团队,使专业创业师资在团队的创业案例、创业经验等交流中学习成长。
   2. 优化创业师资的创业思维。创业思维的养成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实践,要激发创业师资在创业思维养成过程中的创业自信,提升克服创业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创业师资只有对创业保持积极成长的心理状态,突破自我以往的思维局限,激发自身的创业潜能,不断优化创业思维,才能在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 优化创业师资的创业价值认同。创业师资只有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创业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创业价值积极认同,才能在创业教学中知行合一,最大程度地发挥创业教育的作用。创业师资要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使命,不断探究创业教育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不断释放自身的创业激情,在创业和教学中深化对创业价值的正面认同。
  参考文献:
  [1] 晏莉颖,周颖,孟祥佩.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D民办高校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51-54.
  [2] 朱文玉,李汝敏.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8(4):121-125.
  [3] 张秀娥,张坤.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4):104-113.
  [4] 翁细金,夏春雨. 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60-62.
  [5] 张卫国.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视角[J]. 价值工程,2016(7):176-179.
  [6] 孔洁珺.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 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