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强创新创业工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类型增多,但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下,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却不够。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使用情况及实效性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提出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来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创业不仅成为很多人的追求,更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发展方向。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强创新创业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更加宽泛,创新创业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现状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愈加重视,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被引入各大高职院校,从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使用情况及实效性来看,呈现单一、深度不够、效用不显等现象。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载体效用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人心,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思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然而存在停留表面的现象。“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政策未能与学校的专业教育相融合。学校多以课程、竞赛、讲座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正常的教学体系融合程度不够,各项配套设施及师资队伍匹配性不高,战略性、长久性发展不够深入。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混乱,课程载体效用发挥不够
  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便有部分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也多以几次讲座或极少课时课程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不够灵活,知识传授不够系统,在教材选择上偏于单一。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经验,无法真正运用于自主创业。与正常的专业教育教学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见效缓慢,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欠缺,实践载体效用发挥不够
  研究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资源和环境,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学校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不够深入。有些高职院校虽建有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但载体的效用发挥不够,即使帮助学生初创成功,但后续支持服务没有或不够深入,学生的创业项目常常因自身能力有限、后续发展受阻夭折。
  (四)创新创业工作定位不准,师资栽体效用发挥不够
  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对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亮点,做了可以“锦上添花”,随便做做或不做“问题也不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定位不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缺乏专门负责的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奖励机制也不够完善,工作团队组建困难。在问及“是否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很多教师坦言不太熟悉此类工作,不确定这项工作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团队,临时的、兼职的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战略性、持久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有很多学生有创业想法和创业热情,但未能受过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常因大众化、缺乏创意而初期夭折,虽“创业需谨慎”,创业学生应该敢于承担创业带来的任何结果,但却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伤害,也不利于高职学生继续踏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也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不仅仅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要结合社会发展、时代发展形势,结合专业特色,在互联网+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
  (一)研究創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
  高职院校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顶层设计、全盘考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类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从创新创业资源条件、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创业团队、项目孵化等多方面考虑,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全面推动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又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实效性,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实效性的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平台、创业平台、发展平台,能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培养一个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激发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构成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通过创业大数据分析,能更好地掌握高职学生对各类载体的利用程度,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性。为此,笔者结合互联网+大背景对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下载体可以充分利用。
  (一)网络创业平台载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网络创业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种创新观点和创意思维在网络创业平台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利用微信、微博、小程序、App等网络创业平台创业的人群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很多高职学生群体在这类创业平台中崭露头角,各种“网红”的出现也为我们高职院校带来了思考,不少学校设有电子商务等专业,是否在这类专业教育中结合网络创业典型,利用网络创业平台载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网络创业的综合能力。
  (二)网络创业培训栽体
  一般各地政府会有一些针对创业人员开展的免费的网络创业培训项目,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国内或知名跨境网络平台创业,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免费培训政策,将此培训载体引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结合各专业特色,既可以让高职学生结合兴趣思考网络创业的可能性,又可以帮助他们系统地掌握网络创业知识、学习网络创业技能,开阔眼界、发散思维。
  (三)SYB创业培训课程载体
  “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简称SYB)也是政府为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项目,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引入这一培训课程,与GYB(Generate your business,简称GYB,即产生你的企业想法)课程一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与GYB创业培训课程不同,SYB创业培训课程更加立足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实践演练,帮助高职学生挖掘好的企业构思,初定创业项目;用实地调研、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项目可行性;利用销售与成本计划、利润计划及现金流量计划预测销售收入、计算投资回报周期。通过八个步骤的演练、检验来判断企业能否生存,最终开办自己的企业。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演练,哪怕学生并没有开办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载体
  一些高职院校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设立学生创业园,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有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总体来说,这一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载体,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资源、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帮助他们制定目标,更好地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创业孵化基地载体
  部分高职院校为加入学生创业园的创业项目提供各种资源和条件帮助其孵化,直至茁壮发展。对创业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源投入的高职学生创业者来说,这样的孵化基地载体无疑是“雪中送炭”。加上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能帮助高职学生创业者度过前期各种资源匮乏的困境。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孵化基地载体更加注重后续支持服务,就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这一功能还不够强大,需要深度思考。
  (六)创新创业师资载体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教师的指导能力、培训能力如何也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可利用好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师资培训,建设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充分发挥师资载体的效用,为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师资保障。
  四、结束语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載体的实效性现状来看,效用发挥不够,在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方面也还远远不够。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产生更多可能,作为向社会输送近五成“就业大军”的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需求,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观念,重视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更加注重利用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并发挥载体的实效性,聚焦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真正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