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汉语教育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国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国际汉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本质要求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国际汉语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导入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习惯,选择反映现当代意识的主流文化项目,以平和的心态和创新的方式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汉语学习者。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14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6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国际汉语教育背景
  所谓的国际汉语教育是指“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CSL)的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出于了解中国,便于工作,和接受更多教育等不同目的来华汉语学习者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中国国家政府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输出,制定了把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国际汉语推广的新战略。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大趋势下,国际汉语推广迎来最好契机。汉语国际推广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姬建国指出国际汉语教育的特殊之处在它的“复合”特性。它不止是对语言本体知识的掌握和对教学一般规律的了解,它更是跨越文化的差异去开展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因此,从事国际汉语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那么,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的内涵是怎样的呢?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的标准4第3项对(教师)具有跨文化意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标注4第4项描述了教师应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与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能使用任教国家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上述标准可被视作宏观的框架,但是教师在进行跨文化的汉语语言教学时,应该怎样处理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的平衡关系呢?这是一个内容极广泛的问题。事实上,在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现状的研究发现,虽然汉语学习人数增长迅速,但大多数人学习汉语止于初级阶段,难跨中级水平,能进入高级阶段学习者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将讨论限制在国际汉语教育初级阶段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与实践上面,原因一是目前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学对象初级水平者占多数;原因二是希望通过探讨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吸引他们继续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二、初级阶段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俞玮奇曾经做过关于209名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减退情况的调查。调查发现造成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前五位因素依次是“对汉语学习的负面态度”“教学环境”“自信心减退”“教材及学习内容”和“教师”。这样的调查结果给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教师还需更多了解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协商互动,建设有趣生动的课堂环境,选择难易合适的教学材料,教授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提升学生学好汉语的信心。下面笔者将探讨适用于国际汉语教育初级阶段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一)分阶段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现象背后体现着文化积淀。虽然学习汉语与掌握中国文化是同步,但是外国汉语学习者要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精髓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趙金铭指出文化有深浅不同的层次。不同汉语等级的学习者吸收接受文化的能力有差距。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人的。他认为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文化通常从文化产物人手,在开始学习汉语之后,他们开始了解一些中国的习俗。至于文化产物和习俗之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要义则需要汉语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才能体会掌握。其他学者例如李枫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两种异质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互相发现的是物的层面或外在层面;习之即久,渐可认识中间层面,即理论和制度层面;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层面即心的层面。”处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因素较直观,容易被学习者观察了解;而理论和制度层面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需要深入全面的领会;核心层面的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按照此理论,汉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应当从物质文化层入手,如果教授者过早导入更高层级的理论制度文化等内容就会造成语言水平和文化吸收理解能力的错位,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学者认为如果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相关的文章自然会有趣受到学生的喜爱。刘颂浩通过对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否定了这种观点。他发现当阅读文章的生词率达到三成左右时,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因而相关的阅读文章趣味性得分实际很低。由此可见趣味性是以语料的适宜难度为依托的。如果在文化教学中选取的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当前语言水平严重不符时,学生心理上会排斥过滤这样的学习内容,结果教师无法完成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
  (二)文化项目的选择
  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应当从表层的物质文化产物开始。总的来说,文化项目的选择应该服务语言教学。汉语课程中的文化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文化因素引入课堂时应该与语言因素教学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对文化项目的选择上笔者建议:①以现当代文化为主。虽然中国文化以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闻名于世,但是汉语课堂在文化项目的选择上应该倾向于介绍现当代文化。在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的研究中了解中国,追求自身发展等因素位居前列。外国人受到当今中国发展成就的吸引开始学习汉语,渴望增加对当代中国人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现当代文化的介绍紧密连接现实生活,更大激发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兴趣。②以主导文化为主。因为地域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而外国汉语学习者是以整个汉语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作为潜在的交际对象的,所以文化项目的选择上应该以全社会范围内适用的主导文化为主,地域性的和民族文化介绍可为课堂内容辅助。以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为例。本文在前面的论述中曾提到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导人是从物质文化层开始的。物质文化中最容易观察体会到的建筑,饮食等往往是文化介绍中的常见话题。说到茶文化,可以介绍茶的几大种类,饮茶的主要器具,步骤等。至于四川人喜欢喝盖碗茶,广东人喜欢喝功夫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三道茶等则不必赘述,以免汉语语言水平极有限的初学者产生困惑,阻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进行。③以介人性文化为主。魏春木,卞觉非按照留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提出了介人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人性文化项目的分类方法。所谓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指的是在自然交往中,留学生能够介入其中,成为真实交际中的角色,而不再只做旁观者,这样的行为项目包括打招呼,介绍,约会等。以介人性文化为主目的是加强文化导入的针对性,服务留学生的实际交际需要。例如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通常会有人物介绍的内容。学习者面对的词语与他们的母语中的词语在词义上多半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以汉语和英语来举例,经理对应manager,同事对应eoworker。在教授了词语的本义之后,教师可以讲解中国文化中介绍人的顺序:先介绍别人,后介绍自己;先介绍年长的,后介绍年幼的;先介绍地位或职位高的,后介绍地位或职位低的等等。留学生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可以真正的使用到这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成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
  很多外国人出于求职就业、观光旅游、追求个人发展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的热潮造成了国际汉语推广的契机,同时也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时机。汉语课堂确实是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我们在架起桥梁输出语言和文化的时候应该有适宜的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对外汉语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多元文化语境,学习者可能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教师不能企图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同化他们,而是希望他们通过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即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也能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和行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要求教师有多元文化意识,求同存异,因此,本文提出几条涉及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和呈现心态的建议。
  1.避免弘扬宣传,形式多样有创新。
  一板一眼的宣传不利于调动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师需要研究教授对象,按照学习者喜欢和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讲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中国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就是以生动有趣的漫画和平实的中英文注释来深人浅出地介绍一些中国经典思想作品的。例如,《大学·中庸》中有言:“治国必先齐其家。”蔡先生以夸张幽默的画风画了两个人在争吵,再配以英文解释汉语原句“Those who wish to gov-ern the state must first regulate their family”,言简意赅,活泼有趣。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媒体、智能软件等多种手段来辅助汉语学习,介绍中国文化。
  2.保持开放心态,避免单向传播,鼓励双向交流。
  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理解和获得中国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自愿选择的过程。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教师应该有自己母语文化的自信,同时保持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开展多元文化互动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语言学习的效果。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在文化导入设计上体现了多元文化互动,双向交流的特点。以《HSK标准教程3》中的文化点为例说明。文化点1介绍中国有什么传统运动。“在中国……一些传统运动被保留下来,成为人们日常锻炼中的一部分,比如:放风筝、踢毽子、抖空竹、打太极拳等……在你们国家,有什么传统运动?”文化点4介绍中国人送礼物的习俗。“在中国,有一些东西不能当作礼物送给别人,比如:伞、鞋、钟表等……在你们国家,送礼物有什么禁忌吗?”
  三、国际汉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教学反思
  国际汉语教育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适应多元文化教学环境,尽量真实情景化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建设生动有趣的汉语课堂。再则,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学对象很多是来华的留学生,作为成年人,课堂上的正规学习是他们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但课外的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习得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无论是语言习得还是文化习得最佳模式都是“沉浸”。到中国学习汉语让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观察、参与和交流,同时体验中国文化。自然环境下真实丰富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无疑让汉语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因此,除了课堂的教学,教师应该提倡和组织课堂外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提供使用汉语实际交际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外国学习者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魅力,理解中国人的想法和行为。虽然初级階段的汉语学习者动机多是工具性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止于表层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习惯,但是课堂内外的正面体验可以促进初级学习者动机的内在转变,寻求隐藏在文化产品与文化习惯背后的深层文化观念。总而言之,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华文化推广的载体。正如唐诗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时,应遵守平等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相信灿烂的中华文明会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理解和欣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