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提高朗读水平 学习兴趣
现在普遍的教学还是以教师近乎整堂课的教学,学生们被动听课为主,缺少互动,命令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大打折扣。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多些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朗读能力活动,这既能改变那种只教师在讲课,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我在教学中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场景,渲染气氛,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力,产生共鸣,提高朗读能力。运用多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课后回家布置朗读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互动,还可以让家长体会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受到家长的关注,想要家长的夸奖,就会更努力的学习,这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技巧练习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总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在朗读的时候总是读的好像卡碟一样的,让人听着非常的不舒服。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句子停顿,字词语调等方面不够了解的缘故。所以我在教学时把句子停顿、字词语调等方面的朗读技巧教给学生,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有所提升。并经常让学生与一些精彩的朗诵视频跟读,体会并模仿其中的语调,停顿,速度等技巧的所在。理论始终是理论,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有没有掌握,所以我经常提问学习,在句子某处应该怎么读,并让他示范,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提高朗读兴趣
想要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他们对学习有好奇心,有兴趣。而想要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朗读的重要性,用自己或者别人的一些精彩朗读去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上朗读。如让他们看一些精彩的演讲视频,让学生有所共鸣。我在教学中也会弄一些朗读奖励措施,如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对他们朗读时的一些闪光点进行表扬,让他们享受这种成功带来的喜悦。还有就是经常举行朗读比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个小朗读家,让他们在比赛中进步,给前几名颁奖小红花等,让学生产生优越感,并为了保住自己的红花而主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进而有所共鸣。
四、富含感情的朗讀方式
想要学生通顺流畅的朗读一篇文章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让他们朗读得有感情。因为小学生对情感上的事情都是懵懵懂懂的,而且对文章中的语句的意思也不能很全面的了解清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小学生在朗读时毫无感情的缘故了,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带头朗读了。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朗读前都起带头作用,在朗读久了之后学生也会被感染,从而在朗读时也会融入很多的情感,让朗读出来的内容更有味道。并且还给学生扩展一些有关本课的背景知识,相似的实例故事等,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本课文所含有的真实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课程知识。
五、扎实的基本功
想要建好一座大厦,要先打好地基。所以要想把一篇文章朗读好,首先就要把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发音准,只有把这些基本功都做好了,才能把一篇文章朗读好。例如,我在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用标准的普通话带领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嘱咐家长在生活中多用普通话,让学生有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想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种方法的,很多方法的效果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想要提高朗读能力,关键在于教导是用的方法是不是最适合他们的,也就是说要个体化培养学生。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海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46-47.
[2]孙桂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浅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8,(8):70-71.
[3]黄菊.朗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训练[J].教育观察,2018,(4):43-45.
[4]黄蜀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5):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