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朗读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可以同时提升学生的识字、写作、言语表达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引言: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讀既是学生小学阶段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衔接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增加字词的积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解读,培养学生一定的写作、言语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朗读。同时,《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现状
  目前,虽然小学语文新课标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但由于部分学校受到成绩的压力影响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教师课前缺乏总体规划,实际进行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所谓朗读也不过流于形式,每人读一小段敷衍了事,教师点评一言概括,学生很难明白朗读的要领,而且对“有感情地朗读”的概念模糊。长此以往,这些问题被无限放大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是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无法有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朗读教学目标,授之以渔
  按照小学生的学情来看,针对小学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达成正确识字认读;其次是理解字词含义,再结合语境,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小学中高段开始要教会学生查阅工具书,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教师也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制定朗读教学目标。例如在诗歌《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后,教师要提出问题如:这篇诗歌的诗眼是什么或诗中那个字用的最传神?然后,教师可以开始引导学生递进式阅读,第一遍正确、流利的朗读;第二遍大声地、有节奏的朗读。第三遍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来学生至少要对这篇诗歌读三遍,不仅能做到熟读课文,甚至会“其义自见”找到诗眼。学生有感情地读,并不是盲目的酝酿感情,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连读、重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为此,教师也可以找一些课外例文,教会学生连读、重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感情来再现文中意。
  (二)创新朗读教学模式,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传统教学中,所谓朗读教学设计,无非几种,教师、音频范读、学生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然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今天,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各种资源,学生的朗读教学设计其实也完全可以在传统朗读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例如将学生指名读改为小组合作读,由小组内部自行决定哪一部分可以领读,哪一部分需要合作读,这样一来,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分角色朗读其实也可以进行创新。例如利用最近几年流行的软件小咖秀、配音秀等把枯燥的文字生动化,调动起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学中,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对话以及动作描写,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小视频,打好字幕,学生根据字幕来分角色朗读配音,配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表达的情感,如楚王开始的洋洋得意和后来的不知所措或是晏子的波澜不惊等。学生在朗读中要想让视频中的人惟妙惟肖,就必须要思考如何读能更符合视频中的人物形象,并注入一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把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丰富朗读教学评价方法,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点评要有目的性,要让学生有个明确的方向。教学评价不仅老师可以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点评等。在评价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并掌握了朗读要领和技巧。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时不是简单的“好、很好、非常好”。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是在朗读战斗描写部分时对节奏感把握恰当,还是读到文中班长指挥时的语调得当,或是对于战士们最后一跳时情感表达的到位。同时,也要鼓励同学们进行自我评价和补充评价,这样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总之,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上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进行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紧密的契合大纲要求。同时,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用最佳的方法去朗读,并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