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學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反对一言堂,语文课堂也一样,但是多数语文老师很困惑。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语文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愿意开口说,一说就脸红和结巴,不自信,怕说错别人笑话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平时读书不出声,在众人面前读和说的机会太少;语言的储备量太小,根本没得可说,语言表达空洞、匮乏。因此语文教学的朗读教学就至关重要。小学生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此要求一一突破,让学生能读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语文教学而服务。
一、制订合理的朗读计划。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明确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并且根据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安排课时进度,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下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养成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范读和激励是朗读教学最好的手段: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兴趣。
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课堂内外经常进行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多大声地、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立足理解,感悟朗读语境。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在摹仿入境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理想的追求!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主要通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好。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老师读第一段句子“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这个语段时让学生体会“金黄”、“一望无际”“碧绿”这几个词,感受闰土生活的无忧无虑和乡间生活的美好,并进而加深对两个伙伴纯真友谊的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课文读好。朗读和理解是分不开的,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因此在小学生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为了读而忽略对文意的理解。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每位老师多提供给学生朗读的空间和时间,并进行指导,相信学生的朗读技巧会不断提升,达到读懂文意、读出感情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5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