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特殊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守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授人以渔,教育和引导学生打牢语文基础,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特殊教育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事关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特殊教育来说,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特殊学生本身在生理上、心理上有一定的缺陷,他们最容易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忽视,更期望能够得到人格上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后进生始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鼓励和引导他们学知识、学技能。绝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们的信任,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要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信任,能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自信心。第三,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多导读、少讲解,让学生自己领会课文的含义;多民主、少管理,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清是非;多情趣、少刻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1]
  二、坚持德育为先,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殊教育从学生们今后的成长来考虑,小学阶段知识的学习远没有人格的培养重要,作为承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任务的语文课程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善于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比如,在低年级教学看图学词学句《春天来了》时,可以拍摄一些春天的照片,然后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使学生们在欣赏踏青图片的同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更生动地理解“春天来了,春天真美丽”这句话的含义,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内在情感。可以说节节语文课,处处皆生活,只要善于发现,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教育学生的素材,再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善于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情感。语文课程中有很多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这类课文的精神内涵,每学一课都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際有所感悟,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或树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或培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良好情操。
  第三,要善于鼓励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在自我体验中激发热爱生活的内在情感。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主角,通过朗读课文、交流体会、自主写作,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在自然界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引导学生以诚待人、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坚持授人以渔,让第个学生都掌握住学习的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智障儿童,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走终身学习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会听、听得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训练他们“注意听”的习惯,刚开始教师说话的速度要慢,辅之以夸张的语调,引起他们的注意,说话内容则尽量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即使学习新的词汇,也要循序渐进。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可以采取重复教学的方式,每学习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巩固听力训练的成果。
  其次,让学生会说、说得清楚。制约智障儿童说话表达能力最大的障碍,是他们的口、唇、齿等言语器官配合不协调,再加上词汇量少、训练机会少,结果导致这些学生吐字不清、声调不准、用词不当等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非常重要,是与其他人交往的最重要途径,“张口、揉腮、绕舌”训练法,笔者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感到非常有效。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发音练习,并矫正他们发音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在教学中,尽量鼓励他们多说、多表达。[2]
  第三,让学生会读、读得快乐。要让学生学会阅读,不仅明白每篇文章、每个段落的字面意思,还要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到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融为一体,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第四,让学生会写、写得顺畅。对特殊儿童群体来说,学会写作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要加强写字、写话锻炼,从仿写开始,教学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要求、感受,然后训练他们进行写作;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生动的感受中记其所见、所感、所思,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为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理应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把教学活动组织得更好,为“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仁菊,多感官参与多学科渗透——特殊教育中培智教学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研究,2012(6):74-75..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2010年07月29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