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动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格外重要。
  【关键词】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一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灌溉心灵世界的甘泉。中学语文课堂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其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掘古代诗歌的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掌握古代诗歌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逐渐发现中学古代诗歌的细读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细读的方式又分为多种,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细读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含混。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粹、简明扼要、意味蕴藉,再加上詩歌创作背景不同于现在,这些都给诗歌解读带来了不便之处。现在的诗歌教学,大多数教师让学生把诗歌当成材料背诵,让学生疏通大意即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往往也是教师领读,学生听读或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深入课文去体会古人的感受,学生也无法完成诗歌学习的目标。经过大量的教学活动及实践总结,我们发现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细读”这一方法解决了诗歌分析的难题。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仔细阅读,进行详细、精准的文本分析,从而达到对文本意义彻底无误的解读。
  一、知人论世细读法
  文学赏析在深入文本内在意义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的基本状况,更要联系相应的时代背景。《孟子·万章下》说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细读文本,要清楚了解作者的为人处世之道,要查阅明确作者所处的生活年代,这就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更需要读者独特的人生感悟。而这一系列要求,多多少少使我们在分析读本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有限,缺少对人生的经历与感悟,这样的话,要求学生大量补充相关知识,并且在社会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人生经验。
  “知人”要从作家的生平、性格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家的风格流派和思想内涵,而“论世”要分析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共有七首古诗被选入,李白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占领了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半壁江山。深入分析李白个人性格以及其生平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其诗歌艺术特点进而感悟其诗歌魅力,并为我们在下一阶段中学习李白的诗甚至同时代诗人作品打下牢固的根基。李白的诗歌始终散发着奋发向上、乐观潇洒、收放自如的精神魅力,而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是他对自身充满了信心,他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完全体现出李白那种强烈的自信心,这句话夸张地说就算千两黄金挥霍完还能够再得到,每个人最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当然李白的诗中也有烦闷、忧愁的一面,但最后都会转换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是在说艰苦的环境并不会阻拦前进的道路,终有一日会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出李白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月亮是李白表达感情的依托,仿佛他所有的感情都想同月亮这位“知己”诉说,“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则是伴着月亮抒发自身的苦闷和烦恼。李白青年时期喜欢云游四方,他的诗歌也多了几分飘逸洒脱的风格年少时好游侠。后来李白来到长安,希望可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无奈事与愿违,一直没有机会出仕,高傲的他不愿向他人低头,于是他愤然离开长安,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通过阅读学习诗歌,读出诗歌中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更加了解诗人本身,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单纯学习诗歌要有效率得多。
  二、以诗解诗细读法
  现在人对于古诗的理解主要通过将诗歌翻译成白话文的形式,现代口语理解起来简单明了、浅显自然、通俗易懂,但是却破坏了诗歌的意蕴,把一首诗歌的意境割裂得支离破碎,大大减少了诗歌的韵味美,完全没有作者一泻千里的豪情壮志。于是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以诗解诗。通过引用书本中学习到的、表达感情类似、营造境界相通的诗句来解读一首新诗的内涵和意蕴。这样既不会单调乏味,还可以通过诗歌对比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我们在学习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有了这重关系,通过想象的途径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登金陵凤凰台》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现实的感叹,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烦闷之感。在学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简单的诗歌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歌情感的基调。此处,我们便可以引入曹植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进行分类学习。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做到求同存异,这些诗歌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于是我们发现这四首诗歌都表达出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慨之情,但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完全相同。李白侧重于强调时过境迁,缅怀过去,珍惜现在;曹植侧重于万世恒久,倏忽即逝的感伤;王勃的情感表达世事无定,对错成败烟消云散的嗟叹;刘希夷侧重于表达一种年华易老、功名利禄变化莫测的悲叹。这样“以诗解诗”让学生在对比、联想的学习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内涵。
  三、关键词细读法
  “关键词”是指从文摘、文献题目或者正文中抽选出来的,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有实际意义的具有提示性的自然词汇。在语文的学习中,关键词教学法是一种由点及面、层层深入从而达到全面理解课文、解决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词语是文章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关键词则是打开文本大门的最有效的钥匙。陶渊明喜爱菊,陶后鲜有闻,周敦颐则偏爱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陆放翁以梅自喻,高洁独立。月亮,作为李白抒发情感的媒介,她的内涵更加丰富。月亮有阴晴圆缺,人也有悲欢离合,柔和明亮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然自得,也能营造凄凉的意境。亘古不变的月亮蕴含长久不息之意,也暗示人生时光短暂之感……李白与月共喜,月和李白同忧。
  《静夜思》是李白望月思乡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诗人在秋日的夜晚失去了睡意,正好看到月光透过窗子倾泻在床前,这使得诗人忍不住抬头观赏夜空中的明月,从中可体会出诗人孤独寂寞、辗转难寐的心情。当抬头仔细看月,突然唤起诗人儿时记忆中的月亮,诗人的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过去,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月也就成为一种表达思乡之情的具体可观的形象,月也使故乡的情感悠远绵长。李白在青年时期就深情写下了《峨眉山月歌》。秋月悬挂在空中,月影倒映在江面,营造出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这时的月亮对于作者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比别处的月亮更加优美动人,更能表现出诗人对故国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月亮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引起哲学思考的重要意象。月亮是永恒的象征,由月及宇宙,引起诗人对茫茫宇宙的无限喟叹。“青天来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仿佛是要向月亮寻求一个答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人与月亮的关系,明月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但月光总是在黑夜中为我们照亮,如同在身边陪伴,这样就不会感到距离遥远。
  参考文献
  [1]嵇姗姗. 李白诗歌的专题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2]庄振华.语境理论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马梦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