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语文教师的讲解示范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师的示范性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师的示范行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具体教学行为的开展来影响学生。语文教师的讲解示范意义,具体为解释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性意义,描述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性意义,原理中心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性意义,问题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性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示范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讲解行为是以具体的‘问题’为行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行为功能,以学生认知的实时现状为转移,以策略示范式话语呈示知识的一种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硕士导师区培民主编的《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分析》,把语文课堂主要讲解行为分为解释式讲解行为、描述式讲解行为、原理中心式讲解行为和问题中心式讲解行为四大类。
  一、我国教育现状下语文教师的讲解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的讲解行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占很大比例。依据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大多数农村教师的讲解行为占据了课堂的大块时间,课堂开展的过程主要依靠教师的全程讲解。教师讲解的方式单一,只是给学生讲解字音、字形、中心主旨,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传统知识,但是却忽略了语法、语感等其他知识的讲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走进教学套路的误区,看似是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讲解又一次走进程序化、固定化、机械化的模式当中。大多数农村教师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认为语文课堂环境枯燥、丧失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形成对语文教师的依赖感。另一方面,一些在教育改革发展速度快的城市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师的讲解行为存在一定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的课堂讲解行为。他们尽量克制自己少讲,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拥有自主权,虽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略了对传统知识的传授,不能形成三维目标體系中的“知识与方法”这一目标。
  我国教育现状下语文教师的这些讲解行为,一方面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掌握,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针对我国教育现状下的语文教师的讲解行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讲解行为的示范性意义。下面就这四个方面浅谈语文教师的讲解教学行为的示范性意义。
  二、解释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意义
  “解释式是教学中进行知识转述、意义交代、程序说明、结构揭示、符号传译的讲解范式。”“解释式讲解一般适用于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教学,在语文的课文背景、作家作品介绍、段落划分、主旨概括、古文翻译和古文讲读以及复习时常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解释式讲解的对象主要是课文中的理解型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可以通过课本——课本参考资料——各种参考资料书来实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教师的课堂讲解行为则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再生产的过程。
  如在《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片段的教学实例中,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也可以很清晰明确地把握“荆轲视死如归精神”的主旨,甚至还可以阐述一番。在多数的教学实例中,教师的讲解也只能达到这个层次。在区培明主授的《语文微格教学研究》课程中的微格教学实验的教学案例中却不仅不止步于此,反而在此处大做文章,在讲解了课文中心主旨之后,还引述了大量名人、名作,论域从古到今、从中及外。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在阐述完课文的主旨后,接着又给学生讲述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说明他们所共同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怀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对整个民族的意义。这样的解释式讲解行为就不仅仅给学生讲解了课文的中心主旨,也给学生宣示了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升华了课文精神,也给了学生情感上的熏陶。这样的一种解释性讲解行为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描述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意义
  “语文教师的描述式讲解是教学中进行内容(课文关涉的人、事及过程等)陈述、细节描摹、形象(人物、景物、意象)分析、材料呈示的讲解范式。 ”语文教师的描述式讲解行为经常应用于给学生讲解形象性、文学性、审美性的课文内容。语文教师的描述性讲解行为应该强调讲解课文内容中所描述对象“形”“态”“神”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运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学的语言方法,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感受。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乡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乡愁”具体化,让学生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是什么,有一位教师就在他的教案中设计了几种与教材中的乡愁无关的事物,但是却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位教师列举了车站离别的场景,他让学生回想自己与父母分别时的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离家外出求学的场景,让学生用自己的乡愁感受余光中的乡愁,把乡愁这一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教师用生动的文学语言,饱满的情感色彩给学生描述了乡愁的形、态、神。
  语文教师这样的描述式讲解教学行为,不仅让学生对细节描写有了基础的认识,也拉进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增进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讲解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原理中心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意义
  “原理中心式讲解是教学中进行定义界说、理论论证、原理演绎、观点归纳,思想分析的讲解范式。 ”在语文教师的原理中心式讲解过程中,应该强调原理的推证和证据的收集,运用科学性、学科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这一教学讲解行为中应该通过给学生强调原理的论证和证据的收集,交汇应用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多用议论兼叙述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人”,就需要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人”,分析人有什么特点,分析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会爬行,有头有脚……例如,猴子也是动物,会爬行,有头有脚,猴子也有上述人的特点。可是猴子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有理性和思维,但动物没有理性和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什么是人,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前掌握论点和论证是什么。
  这样的原理中心式的讲解方式,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原理中心式讲解行为会让学生看待问题更加理性,从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智力。
  五、 问题式讲解行为的示范意义
  “语文教师的问题式讲解是教学中进行能力训练、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答案求证的讲解范式。”在语文问题式讲解教 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即将开始的课堂,给学生一些提问式的问题去思考,对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训练。其次,要给学生足够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合作探究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讲解教学行为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比如说语文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作者心理变化的原因 时,大多数教师都解释为:朱自清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当他看到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把中国置于水深火热当中,他陷入了彷徨苦闷当中,为祖国的未来担忧,所以心里颇不宁静。对于这一个解释,这篇经典的探究意义是被简单化、常规化了的。因为根据朱自清创作这篇名篇的时间来看,我们可以对“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教师在讲解这个地方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分学习小组对“心里颇不宁静”原因进行探讨。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式讲解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形成系统的知识科学体系。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给学生展示教师的讲解示范行为,通过教师正确的讲解教学行为来帮助学生实现在学习中提升正确运用祖国汉字的能力。
  (编辑:郭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