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名师赵谦翔老师倡导的“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日常教学诗意化,将写作教学生活化,将读、写、悟一体化,形成“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的教学启示语文教育要有基于育人、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有关注体验、引领体验的教学过程,有提升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向,有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而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正途,可以提倡“绿色语文”,这样方可让语文教育绿满天涯。
关键词:绿色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1-0004-05
中学语文名师赵谦翔先生已69岁,还经常登台上课,课堂上依然底气充沛、如痴如醉,时时点燃观摩者情绪,引起热烈呼应。赵老师说,这都源于自己对“绿色语文,诗意人生”的不懈追求。
赵老师是“绿色语文”概念的提出者和首倡者,其教学追求有三,一是将日常教学诗意化,以语文培养激情人生。作为语文教师,赵老师是个富于古典诗韵、充满现代激情的人。课堂上,他常常借助诗一样的语言,用自己即兴创作的诗词带动学生写诗,以自己富有冲击力的诗思才情,唤醒学生们被日常功课压抑的灵性,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引领学生通过读他人的文字来思索自己的人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师生一起以诗审美、以诗思辨、以诗论世,赵老师称之为“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可以励志,可以修德,可以陶情,可以劝学”。这种指向人生成长的诗意化、激情化的教学过程,既富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情感的语文课堂,已经开始贴近赫尔巴特的“教育性的教学”,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应有之境。二是将写作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写作课生机充盈。赵老师的写作教学总能引生活的源头活水进课堂,让学生从课本中找样本,然后跳出课本看生活、看世界,把语文学习与对生活的去伪存真、由浅入深、不断发现结合起来,从而超越现实的平庸狭隘,描绘理想生活的广阔天地,表达面向新时代的观点、主张。语文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理解,都根植于生活,而生活正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验室和目的地。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才能开始走向语文教育。三是将读、写、悟一体化,以语文学习开创新生命。读、写、悟一体,语文与人生相伴、课堂与生活相通,使“绿色语文”成为一种教学生态系统,成为有机的、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阅读、写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区别于唯应试马首是瞻的灰色阅读,区别于“唯考是圖”的“假、大、空”的灰色作文。读、写、悟一体,使语文学习发源于做人、融通于生活,成为生命修炼的道场、成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成为立德树人的沃土,这样的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这个狭小的视界,而升华为探讨人生真谛、开创生命新领域的大语文,升华为“语文教育”。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了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一课,目睹到这些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花的真切过程,沐浴了“绿色语文”课堂的诗意与生机,对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体会。
《南吕·四块玉·闲适》出自语文教材北京版八年级下,是关汉卿的一首小令。从作品背景看,元代社会黑暗,知识分子或沉抑下僚、或志不得伸,沉默而不敢言、趑趄而不敢进,一旦参破,那“车尘马足,蚁穴蜂衙”怎比“天地一壶宽又阔”的世界。他们的旷达,是出离疼痛和愤怒而生的旷达,是压抑已久的畅快歌唱,“闲中自有闲中乐”,他们超越苟且、忘情乡野、放浪形骸,以酒为诗,歌唱他们的“闲适”。“闲”与“酒”是消极、无奈,也是痛苦、反抗,是如歌的行板,更是沧海一声笑。
这样的内容怎么讲?依照“绿色语文”理念,赵老师的课堂设计并不追求形式上的时尚,也不在技巧上故弄玄虚,而是朴实明了、开宗明义,几个环节、几项任务,简洁清晰。他把课堂总体分作两部分,直接交待给学生:读会诗歌、鉴赏诗歌,再“赋首词让人感动”。一节课下来,平实简约的设计却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学生在诵读中学语言、学构思、学创作,师生从古诗的吟唱中“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听者无不击节叫好。这是“绿色语文”理念盛开的美丽花朵,是播种在学生心灵深处并等待发芽生长的文化的种子。
语文教学怎样走向语文教育?以下几点是笔者从这节课得到的启示。
一、基于育人、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增加认知、探索未知、提升素养,走向人生的完整,是教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的。“绿色语文”一贯主张教师应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其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命。
赵老师这节课不断引导学生超越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努力眺望远方,激发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想象。从教学内容看,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和诗歌的表达方式,与今天的中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诗人的“苦闷”“放达”与“闲适”因为时代隔阂不易理解,这正好成为学生学习本文的生发点。课堂上,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语言的形式美感;说诗僧野叟、达官隐士,论争名夺利、世态人情,掀开古典的生活画卷。又回到现实,借助点评歌词“苦读百卷经史,不止为功名之资”,评论当前的应试教育,感叹当今语文教学的普遍走偏;借助学生当堂习作,校正学生对待自我、他人、社会的态度。“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学科认知价值、有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有中华文化和精神的体现,也有智慧启迪、人格涵养。而可贵之处更在于,赵老师带着这样的教材走向学生,一起体会、共同探讨,进而生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实施发挥了最大的育人价值。
教学内容来自教材,相对有了局限,但借助有局限的内容教了什么,却因教师的选择而不同。“绿色语文”坚持培养人格、坚持育“大写”之人的教学理念,通过语文学科促进学生“生命长、宽、高”不断提升,语文教育就由此实现了。 二、关注体验、引领体验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理智与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的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教师必须引领学生以原有经验、思维、情感、精神、生命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并由此实现思维情感以及精神、生命的升华,这样的教学才是走向语文教育的教学。
这节课,阅读鉴赏后有写作任务,阅读部分是带着任务的体验。阅读共四步:读准字音、读响韵脚、读出节奏、读懂诗义。每一遍诵读,教师都要做有针对性的点拨,点拨后再尝试,从而让诵读水平、诗义理解逐步提升。然后在多元素的比较中,探究散曲的独特表达方式、诗句内在的节奏韵律以及用语之妙,体会作者参透荣辱、骋怀天地的畅快淋漓之情。口诵心惟,投入诗境;咬文嚼字,又跳出诗境,从而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进入“韵味”的体会、品鉴,进入一个新的意境,进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而在阅读过程中,时时联系当下社会的流行与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情感倾向和经验,打通了古诗与当下的隔离,古典场景与现实生活自然接合,学生在新意象中会意、沉浸、兴奋,豁然开朗,自我觉悟。“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样的语文课紧贴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是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
在写作环节,赵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古诗形式写个人情怀,强调将自我与古人联通、将语文与生活联通,写真意、抒真情,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可“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可以写大感悟,也可写小情调。然后是全班交流展示,互相品评高下,讨论作文升格。古人优美的语言形式、诗意的生活态度、传统文化精神,在这样的实践中得以延续,最终化为学生灵魂深处等待发芽、绽放的种子,化为华美的外在氣质。而赵老师自己就是一位写作高手、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经常把自己的即兴创作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和深化学生的体验。“亲见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教育的力量。
赵老师的“绿色作文”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系统,影响着更多的人。“绿色语文”让课堂百草丰茂、生机勃勃。这样的教学,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如拨开一帘又一帘幕帐,学生在短小的篇章里,发现一个又一个未知新奇的世界,语文学习不再是夺分的手段,而是走向生活的语言实践,是由文本出发的情感、思维生成,是生活感悟、是生命体验。学生的语文能力、精神面貌、思想水平实现多赢,这不正是语文教育应有的面貌吗?这样的语文课堂境界,这样的价值追求,不正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向往吗?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拘泥于一些不断翻新的“模式”,将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如同解数学题,或按既定设计完成一次师生配合的表演,假模假式、味同嚼蜡、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最需要“绿化”。
三、提升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向
语文教学应致力促进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借助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种指向学科思维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落脚点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在学生内在的改变,便是语文教育。
这节课教学指向初看是简单的读诗和写诗,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意在体会语言的韵律节奏,指向深度与广度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指向发现的深刻与敏捷、表达的准确与创新。本课教学从春晚的歌曲《书香年华》开始,引出古诗词的学习目的,读童声《对韵歌》点出诗歌的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学生结合课文分解印证,读节奏,自然联系《声律启蒙》。理解诗义,巧妙比照当代流行,从春晚到“宅男”“宅女”、到“萌”;从“任性”,到追星、“粉丝”“超女”,到架子鼓,到“AA制”,到当前的反腐、假货,还有网络流行的“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等等;从分析理解又进入模仿写作,从相互交流进入反思和修正,不露痕迹地把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语言的运用、思维的拓展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比如,为了对“闲适”理解不出偏差,与“宅男”“宅女”的“闲适”做对比,认识诗人的宇宙境界,确立今人的责任担当。不是以古言古、就诗论诗,而是以当下的生活理解古人的心灵,以鲜活的流行语言,解说古典的诗情,化深奥为浅近、化单调为丰富,有趣味且显新颖,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悦动”,联想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绿色语文”的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被忘却,对教学材料的理解、鉴赏与深层感悟被突出出来,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表达,在感知、模仿、创造和反复锤炼中完成了思维的提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构建。当前一些语文课,以教改之名,只在表皮用力,设计迂回曲折、形式追逐华丽,旁逸斜出、漫无边际,以致喧宾夺主、分散精力,学生难以安神静心于学科思维、难有文学形象沉浸中的熏陶渐染和“书读百遍”后的顿悟,这是教改之误,也是语文教学之偏。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众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向了本真,这样就更接近了语文教育。
四、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教育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真知灼见。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只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只有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进入学生道德和心灵世界,实现价值引领和灵魂的触动,教育才会发生。当语文教学成了人的教育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升格为语文教育。
赵老师的课堂里有文字、有文章、有文化;有吸纳、有鉴赏、有表达;有动口、有动脑、有动手,他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那些古典的场景,去触摸历史的质感,翻开古人的心灵世界,呼吸古诗词意境的芬芳,并且引领学生由阅读者升格为创作者,将阅读、写作、感悟完美融合。学生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中,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中,建构语言、提升思维、理解文化,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领域。课堂上,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陶渊明的“愚拙”、讨论人情世态,讨论“名缰利锁”和“快活”“闲适”,都紧扣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理解出发,辨析生活万象,尝试走进“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的更广阔的生命境界。学生在与自我的关照中,实现了一次内在认知、思维和审美的提升、升华甚至蜕变,学生的获得感明确而强烈,这就成了“这一课”中学生的成长点。 “绿色语文”旗帜鲜明地把生命、生活、人生作为教学价值追求,把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和成长作为根本目的。学生是被关注的中心,学习的权力、学习的责任、自我潜能的开发都还给了学生,语文学习不是考试夺分绕不开的工具,而是认识生活、拓宽生命、发展自我的途径与方式,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如此,“绿色语文”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学科教育方向。“绿色语文”构建的“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实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成了“人的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与新课程理念相通。
这些年,考试压力绑架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理科化,语文教学在应试技术的竞比中挣扎。日常语文课堂要么拘泥于字词句段的繁琐分析,把生机盎然的材料抽缩成干巴巴的条目,学生因厌倦而自我屏蔽;要么不顾课标要求、教材内容,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云,最终,学生因无所得而陷于迷茫,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學习语文除了应对考试,看不出和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紧要的关系。
许多语文教师不再关注语文教学的味道、风格、境界,每天的教学就是完成教参搬家的过程,从教案到黑板到笔记到考卷,校长的要求是最高的教学原则,哪怕这要求违背教育规律、违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在助长畸形的应试中造成了学生畸形的人生。在讲题、解题、辅导、批改的四座大山包围中,一些语文教师麻木、陶醉、沾沾自喜,没时间或没兴趣张望山外天地,追问语文教育的根本,发表自己的教学主张。这让一些原本对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充满美好想象和期待的教师倍感失望甚至绝望。联想到叶圣陶、于漪、魏书生等曾经的语文教师的光彩和情怀,当前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急需找回我们的“诗和远方”,好在还有赵老师这样的语文人在。“绿色语文”正如夜空一轮明月,拨开有识之师的乌云般苦闷,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教育的正途。
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给了明确的标准。那么,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语文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面目一新,“课堂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语文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一首古意小令,穿透七百年时光,在一群少年的诵读声里变幻蒸腾、色彩浓烈,而现场的听课者沉浸于赵老师行云流水的讲述、引申、会意,在绚烂的霞光里仔细品味,每一个文字仿佛都飘起酒香。“绿色语文”课堂营造的现场感,让学生触摸到当时文字的轮廓与温度,语文教学有了动人的气质。
语文课是难教的,教好语文是需要才气的。课堂上一直激情洋溢的赵老师,瘦削的身体中仿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有诙谐的打趣、自嘲的幽默,有郑重其事的评价、认真的校正,更有自己的诗作抒怀——他本身已经是活生生的语文教材。课堂上,他自称为“绿色语文自由授课人”,如今“银鹰舞,铁龙歌,九州杏坛绿色播。授课频频讲座多,精神不让老廉颇。忙快活!”真勇猛精进、快意人生!一事能狂便少年,忙碌传播“绿色语文”的赵老师,通过“绿色语文”的教学让自己永远年轻。
通过亲身体验赵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感到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让“绿色语文”的春风吹又生,在更多这样的语文人、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语文教育必将绿满天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赵谦翔.绿色语文案例集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赵谦翔.绿色作文实例实说[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赵谦翔.赵谦翔:绿化语文[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