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体,巧用勾连,提高寓言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寓言,以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多样修辞、意蕴深远的独有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诚然,寓言这种文学作品通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而《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鉴于其阅读价值与现实意义,寓言不可或缺地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由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独特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勾连的方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寓言的表达特性,体悟寓言的深远意蕴,切实夯实文学根基和生活能力。所谓勾连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现有文本,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已知与现知,在课内与课外,在知识与技能中,寻找相似点与不同点,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异同比较、丰厚拓展等,以此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应有的技能。笔者就平时寓言教学运用勾连略谈一些操作策略。
一、勾连形象,感悟表达
寓言往往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些道理,其中不免会塑造形象。虽说寓言的语言比较精练简洁,但是塑造形象方法不一。同样塑造人物,比如在《牧童与狼》中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两次“狼来了!狼来了!”便是贯穿这个寓言教学的着力点。而《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则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人物形象。诸如此类,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感悟到寓言的语言简洁并不影响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不面面俱到,而是采用能彰显寓意的部分进行着力勾勒。在伊索寓言故事中,动物经常作为故事中的主人翁频频出现,如狐狸、猫、鹰、公鸡、狗和狮子等,在不同的寓言故事中,每一个动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伊索寓言》的300多个故事里,有近50多个故事都有狐狸,它们大多是花言巧语的狡猾形象,但也有孱弱的、善良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回顾以往或者课后所阅读的寓言故事,去甄别体悟相关形象,从而认识到人物的多面性、立体性,学会从文字中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而不是一以概之,固化形象。
二、勾连寓意,深化认识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通常不会在篇末非常明显地写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需要学生在故事中揣摩体悟与归纳。比如《叶公好龙》这则寓言,文末并没有写出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执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叶公是不是喜欢龙?是不是真的喜欢龙?从文字中找依据,叶公在家里用的东西上都画着龙,屋子内外也刻着龙,说明他喜欢龙,而当真龙来到叶公家,叶公吓得转身就跑、魂不附体,脸色都白了。说明叶公只是喜欢龙的符号,意识形态中的龙,在真实的东西面前,叶公的喜好是不堪一击的。作者對于叶公的行为是予以讽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语言文字中品味,知晓叶公的特点,进而知道寓言所要讽刺的是虚假的、言行不一的人群。讽刺人群的特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叶公的行为中获得的,故事与作者想表达的寓意是一致的、相吻合的。而《伊索寓言》一般都会在故事末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在故事与寓意中学会勾连,主动建构。到了中高年级,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寓言故事内容自己书写寓意,或者根据给出的寓意,修改故事内容。比如在学习《蝉与狐狸》时,狐狸想吃掉蝉,不停地夸奖蝉的歌声好听,而蝉并没有上当受骗。而在《狐狸与乌鸦》中,狐狸用同样的方法,却能骗得乌鸦的一片肉。两则寓言,内容框架差不多,但是寓意却是不尽相同。作为执教者,善于勾连,进行有意识的唤醒:同样是听到虚情假意的话,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明白故事与寓意的一致性,同时初步感悟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并由故事内容提炼而来。
三、勾连文体,拓展阅读
比如学习了《鹬蚌相争》寓言后,教师不妨出示一段文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引导学生自己对照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阅读,尝试讲述古文的意思,对于关键词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会积累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感受到不同文体独具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寓言所蕴含的哲思、表达的形式等方面给予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比如故事性的记叙文、古诗、名言警句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寓言诗或寓言话剧剧本,再与原文对比阅读等,这也大大拓展了寓言体文本的教学视域。
四、勾连生活,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就文字停留在文字上,不能就道理停留在道理上,而是应该将之引申到生活中,引导学生悟出并践行哲理,真正实现寓言的教学价值。历史上比较经典的寓言关联现实的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少年运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秦王攻打楚国的计划,阻止了一场战争。在当今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引申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中,比如学习了《狐狸与葡萄》,文中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真有像狐狸这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吗?遇到这类生活中的“狐狸”,谁能为他们指点迷津呢?现在的生活中,诈骗短信铺天盖地,虚假广告层出不穷,学了《蝉和狐狸》的故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诸如此类,让学生感觉到寓言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用学到的道理可以指导自己生活,做一个学习与生活的智者。
总之,在教学中,寓言教学中巧妙运用勾连教学法,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我们共同探索教学佳径,发挥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功能,真正丰富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