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设计的要点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单元学习设计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新基本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习设计。单元学习的设计要从单元主题入手,对标核心素养制定近、远期目标,根据目标组织教材、运用资源、发挥经验,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设计单元学习的评价任务及评价工具,将评价嵌入教学活动中,评价导学、导教、导评,做到教、学、评一致,并引导学生及时对单元学习的结果与过程进行反思,因为素养经由反思才能最终获得。
【关键词】课程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工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0-0007-05
【作者简介】李勤华,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时代开启了现代教学的新征程,各学科教学应与核心素养对标,改变过去“以知识点传授与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学科教学的宗旨,并融入教学中。因此,教师要树立“大单元”观,打破课堂教学局限于单课时教学的“固化思维”,基于主题与目标开展“单元学习”,撬动课堂转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就是一种课程。所以,单元是一个学习单位,而非内容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而非学习片段;是一个微课程,而非几个课时的简单叠加。单元学习是基于主题或者问题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探究,在真实情境下亲身体验,形成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脉络,并在理解与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达成单元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开展评价。单元学习必须告别知识碎片化的现象,在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课时的基础上,开启核心素养时代的新学习。
那么,“单元”这个微课程到底包含哪些元素呢?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梳理,单元学习设计主要是单元主题、目标、内容、评价、实施与反思等六要素的设计,具体分为六个步骤。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7 Protect the Earth(下同)单元为例进行探讨。
一、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每一个微课程都必须有它特有的“名字”,即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教材中的单元标题,也可以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大任务。教师思考如何给单元“取名”的过程,就是在“设计主题”。针对Protect the Earth这一单元内容,其主题的确定需考虑以下三个要点:
1.把握单元“灵魂”。
主题是一个单元的灵魂,所有相关内容都应该围绕主题铺开,学生的学习是在主题引领下开展的,否则就会走偏、走丢。本单元的主题为“Protect our Earth”,那么接下来的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评价、单元实施和单元反思这五个要素都必须围绕主题这个灵魂展开,并以此为圆心进行系列的设计。具体化到本单元的安排,笔者围绕单元主题安排了4课时的学习,分别为:What’s wrong with our Earth? How to protect our Earth? How to protect our city? How to protect our school?这四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对单元主题的分解和具象,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四个子主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把握、深化单元主题,达成学习目标。
2.具有学习“价值”。
主题的确定需要考虑其有没有深入学习与研究的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否能起到推动作用,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本单元是有关“环保”概念的学习,原有的单元标题已经概括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但是从学习的价值认同角度看,把“the”改成“our”,可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地球的距离,因为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地球,更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研究的目的性和动力。
3.符合儿童“口味”。
主题是给儿童看的,而非教师本人,所以主题确定需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与儿童兴趣相投。通常符合儿童“口味”的主题应该简单明了,让儿童一看就懂、一见倾心,有“亲切感”“认同感”。在高年级段,还可以请学生参与探讨主题的设计,因为他们更乐于主动探究自己设计的主题。于是Protect the Earth这一单元,经过师生探讨,被确定为“Protect our Earth”。
二、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关于期望学生“學会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它是单元内容、评价、实施、反思的前提与依据。单元学习目标担负着对接英语核心素养的重任,如同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指南针”,时刻提醒着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途中不能出现偏离。笔者为本单元制定了四个目标:
目标一: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本单元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体系,如词汇coal,oil,energy,词组save water,come from,句型We should(not).../We use...to...等。(着眼于近期目标)
目标二: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围绕“Protect our Earth”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着眼于近期目标向远期目标的衔接、延伸和靠拢)
目标三:学生能从正、反两面,围绕“Protect our Earth”展开表述。(着眼于远期目标)
目标四:根据主题,进行学习迁移,进行“Protect our city”“Protect our school”的宣传演讲。(着眼于远期目标)
1.对接素养,聚而不散。
单元学习应该与学科素养目标对接,教师要事先明确通过单元学习到底想培养怎样的人,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在单元中教学目标、学科目标和教育目的分别是什么,做到单元目标与学科素养相辅相成。如上述“目标一”的达成过程即是在积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二”则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不断提升,“目标三”则侧重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养成,“目标四”是综合前三个目标的延伸,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长程思考,远而不虚。
单元学习目标不同于课时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考虑学生需持续学习与运用的现状、需要,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设定为一些字、词、句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制定单元目标应注重目标的长远,但这并不代表空洞、空虚,而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主题的单元目标,做到远而不虚。单元远期目标还应与单元近期目标相互呼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螺旋式上升,逐步将知识转化为素养。
3.落地有声,可评可测。
单元学习目标落地情况,应该让教师和学生“心中有数”。在单元主题指引下,从远、近期等不同角度考量,教师制定3 ~ 5个单元目标,做到重视对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让学生及时知晓自己的具体学习表现。在单元学习设计时,多个单元目标应该与学习评价一一对应,每个目标都有相对应的评价任务负责落实,学生通过完成评价任务可评可测,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也可根据评价准则详细评定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当评价结果与目标相差甚远时,教师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有效性。如“目标二”通过思维导图评价任务强化理解运用,而“目标三”是通过主题表达任务内化吸收,“目标四”是通过演讲评价任务巩固提升。
三、组织单元学习内容
单元学习内容是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来组织的,需要对教材内容、教学经验、其他资源等进行有机重组,所以教师应改变教材内容即单元学习内容的思维模式,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规避知识碎片化现象,将学习内容梳理并编织成一张“知识网”,形成单元学习微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选取有以下渠道:
1.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
教师要学会“用好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组织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不能“囿于教材”,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中有联系的相关内容,有效衔接前后知识点,有取舍、有轻重、有整合。如本单元学习内容,笔者基于“Story time”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组织整编,并在组织过程中与前期学过的Unit5 Signs和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等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且恰当地整合。
2.依托经验,但不限于经验。
教材是单元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因为单元内容还应依托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与单元目标的制定,因此,单元学习内容会因为教师的经验而与众不同。如教师依托经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学习保护地球的四种途径Save water,Save energy, Save trees,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之外,还可以结合第五单元“Signs(标志)”的相关知识点,将其提炼成保护地球的第五种途径“Make some public signs”;可以结合第六单元“Keep our city clean(保持我们城市的清洁)”的相关知识,将其提炼成第六种途径“Try to keep our city clean”,并以此引申出第七种途径“Try to keep our school clean”,甚至第八、第九种途径……教师依托各自经验将“单元”这门“微课程”变得丰满而立体时,不能受限于自己的经验,而要多听窗外的声音,多开展教师间的研讨。
3.用好资源,但不迷失于资源。
在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时,还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包括线上线下等途径得来的各种有用资源,但需注意不能因资源过多而迷失方向。如用好网络资源,补充视频、音频、图像等学习内容;用好线下学生这个“大资源库”,搜集来源于学生的最真实、最新鲜、最独特的学习内容。
四、开发单元学习评价
单元学习评价是根据主题、目标与内容进行量身定制的,它的开发必须先于教学设计。单元学习评价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学习工具,是将内容隐含在过程中的学习驱动器,是评价学生具体学习表现的神秘武器。所以,单元学习评价上接单元学习目标,下连单元学习实施,评价跟随目标,嵌入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特点、单元主题与目标,教师可自主设计与开发合适的工具开展评价。
1.精心設计的单元练习或作业。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教师要根据目标,全面考虑单元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相关的单元练习或作业来检验教与学的成效。针对上述单元的学习,笔者尝试设计了“Protect our Earth练习单”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类似的练习是对所学内容的一种提炼与归纳,通过学生英语“笔头”表达,他们可以及时对照上述目标逐一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吸收、运用情况;同时,这对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习表现的评价任务或项目。
在单元学习中,能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具体表现的评价被称为“表现性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周文叶教授认为,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教师可进行过程性观察以获得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证据。在使用表现性评价时,关键是设计评价任务。在英语单元学习中,这样的任务实际是鼓励学生用英语做事。英语演讲、英语小报、英语主题写作、英语创新绘本、英语思维导图、英语活动项目设计等都是单元学习评价任务,这样的任务在具体实施中,被称之为“评价工具”。评价工具的开发与设计可根据单元主题、学生学情等因素而定,不同的评价工具适应不同的单元学习所需,都能为检验单元目标达成与否搜集学习证据服务。如在本单元学习时,笔者采用了“思维导图评价工具”,在观察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呈现单元学习过程时,其学习表现显而易见,学习结果一目了然;与此同时,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也在慢慢形成。 五、规划单元学习实施
单元学习实施,即单元教学过程。单元学习实施要将评价工具嵌入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时处处进行评价,灵活调整教学实施,从而更好、更迅捷地实现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过程,其实质是在设计学生的学习经验。
1.设计学习历程,确保学生在幕前。
在设计学习历程时,需彻底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以往在设计单元教学时,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考虑最多是怎么教好各个环节,而非学生怎么学好。其实,在规划具体单元学习历程方案时,应以“学生立场”去设计,教师尽可能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避免将学习历程演化为“教师秀”。教师应主动从幕前转到幕后,确保学生始终在幕前,给学生更多施展自主创造力的机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2.设计教学方式,确保评价在全程。
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应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与评价相对独立的方式,改变教学只重“走形式”,评价只突出有无的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应将评价嵌于教学中,单元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评价来“取证”。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根据单元目标,提前开发匹配的评价工具,学生跟随评价工具一路导学、导评,评价的过程即为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评一致。如此,教师则可以把精力放在学习的细节与评价的过程中。如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设计应围绕“Protect our Earth”这一主题,将思维导图这一评价工具运用于教学过程,在第一、第二课时学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展示,将“How to protect our Earth”这个任务结合生活实际并高于教材予以完成。在掌握“保护我们地球”主题表达后,还可以举一反三,“保护我们的城市”“保护我们的学校”这样离学生更近、更亲的主题表达任务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设计单元学习反思
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反思”最终磨合出来的。
1.反思学习结果,明白自己学到什么。
学生可以用“目标比对式反思”的方式,通过与教师最初制定的目标作比对,让自己明白究竟学到了什么。单元学习从明确目标开启,最终再次比对目标衡量学习结果和成效,这样的反思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明了自己学会了哪些,学到什么程度,怎么运用,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和需要巩固、提升的空间。除“目标比对式反思”以外,学生还可以用“横向分享式反思”方式,在学习结果的分享过程中进行反思。如在聆听同伴演讲时可以反思自己的演讲情况,可以对同伴表现做出评价;在分享过程中的互动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对比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别人和自己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稳固程度、运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区别和差异,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反思问题的根源,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2.反思学习历程,明白自己如何学习。
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养成,首先依賴于学生自纠能力的养成。自纠是学生在学习历程中,通过前后比对,寻找自身差异,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以此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借此不断地修订和调整学习方式,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路径。自纠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学习的历程,让学生自我探索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道路,为将来实现“我要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