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推初中生语文个性化学习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实践落实《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发挥语文教育重要作用,张扬中学生语文学习个性,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从巧用信息化技术入手,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评价,在评价目的和方法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和实践性的探索,以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语文;个性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7-013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22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同时,可为学生成长的多元实现和个性化评价提供有效、科学、合理的支撑。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前预习的个性化评价
课前预习直接决定了课堂效果,学生们搜集、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也给课堂带来活力和动能。
既然文本阅读是个体化的结果,那么阅读前的预习也必将是个性化的出发。基于此,让有条件运用信息多媒体平台的后进生们制作“预习目标”模板,各展所长,各显其能,从而让学生学会带着目学习,逐渐形成学习习惯,并具备方向型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条件不够充足的学生,则可布置他们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后反思,并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及时完成电子版保存,为课堂学习和写作积累素材和经验,更为因材施教、各展所长、学以致用创造了个性化平台。例如:《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二)中对阅读的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有目标化地对一些文本篇目做了具体的目标达成和步骤安排。如作家小组负责制,王同学负责王安石、王维的诗文,李同学安排李白、李贺的诗,内容形式可随文本多样化处理;文化常识归类整理,可覆盖古今中外、散文诗歌等,都由各自的兴趣小组参与负责。当然,布置预习和反思任务所针对的学生和具体目标任务,可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加以调整,在集体评价中,同样考验着学习主体多方面的组织策划协调等能力。在这样的多元评价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新课学习前,通过交流预习成果,呈现出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评的激励型课堂氛围。
从预习信息数据规律中,做到预习布置的查缺补漏,为后期学习主体评价做好必要指引。例如:首先,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可根据学生对基础字词的储备情况,做到适时扩充,以完善分层学习的合理性。其次,为课堂小组交流学习研讨创造必要条件,通过具体预习情况整理出问题出现的规律,以便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做好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如在文言古诗预习学习中,以《小石潭记》《诗经》的学习为例,一是词类活用、重难点字词句式的理解把握的认知深入;二是对于诗歌学习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景交融如何有效创设。当然有条件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文学社团,每学期呈现和汇报他们的创新研究小成果。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语文课代表及兴趣小组成员完成一期关于《诗经》艺术特色的课件制作,充分调动班级资源完成初步制作,开学初班级呈现学习成果后,再做后期整理和反馈,大大拓宽了学习领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有效学习的个性化评价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检测的个性化评价
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堂检测的个性化评价为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布置创设条件,激励集体成长个性,也为后进生的学习建立了信心。例如,制作课堂检测统计分析表,让分层教学更加有效,作业的分层布置也更趋于合理。《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一)识字与写字,明确指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针对识字与写字目标,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依据组内学习情况,自行制作单元字词识记测试评价,以备每周字词整理测试用。在测试结束后整理出易错字、易混淆字、形近字等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正和指导,积累总结学习经验,促进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品质和个性成长,让他们在集体学习中获得自信人格,从而呈现出他们特有的个体成长状态和学习可能,在课堂上及时以生生互评、师评等方式生成鼓励评价,不断激励群体成长。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课外拓展阅读的个性化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二)阅读中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基于此,鼓励学生,一要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二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制作个人课外阅读信息统计表。通过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为構建学生的阅读品质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提供了参考,从而为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阅读发展指出了方向。
总之,信息化效果的呈现随时代科技的进步正在急速地发生着变化和可能,教师要积极思考,不断学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活力,为学生的个性化评价生发出持续热情。
参考文献:
[1]仇爱平.语文学习的心理研究不容忽视[J].语文学刊,2013(21).
[2]陈莉.基于人才培养的语文学习的华丽转身[J].成才之路,2014(17).
[3]丁美燕.搭建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桥梁——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J].语文学刊,2014(17).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张宗贤(1980.3— ),男,汉族,甘肃定西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2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