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語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75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钻得进去就会有成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基础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魅力感染力
初中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初中学生是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与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易于波动,认知易于变化,但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开始变得很有“主意”。他们喜欢偶像,乐于学习偶像。教师个人良好的语文素养、兴趣、爱好、品性等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其表现为:教师教学中优美自然的嗓音、美观大气的板书、生动形象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洋溢的表达、逻辑严密的阐述等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影响着学生,促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羡慕、效仿之情,从而诱导学生喜欢上语文,甚至让其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语文素养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教师平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课前应该做充足的准备,认真备课,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启发、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对问题进行探究,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巧妙导入,让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重书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冬天的诗,上课时笔者请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渲染情感气氛,进行情景熏陶
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乳交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如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景。例如:教《春》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教《孤独之旅》时由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导入;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教师引导:“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依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同时,可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五、巧用联想,填补“空白”
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地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擦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重要的是艺术地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六、滲透感情,寓教于乐
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感情,死板而毫无生机的课堂往往会带来一种压抑且沉闷的氛围。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爱心,同时应当寓教于乐,掌握好文章的总体风格和基调,融之以情,让学生身心愉悦。在声情并茂的导入之后,精彩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让学生兴趣盎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现代诗歌和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比如朱自清的《春》会带给学生一种生机盎然、精美绝伦的美感;高尔基的《海燕》会给人一种斗志昂扬的愉悦。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获得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感与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处于新鲜兴奋的状态。课堂教学是艺术形象的再创造,课堂就如同舞台一样,教师应当扮演导演与演员的角色,应当在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听得进、听得懂;教师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且面带微笑,能够给学生一种舒适感;授课的态度应当和蔼可亲,凭借灵活有效的引导,将学生自然地带入课文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去感受语文中的美,感受语文的魅力。
七、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语文活动的目的重在从朗读、听说和写作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小活动,比如穿插一些学生的才艺表演,或者举行“每日一句,每日一读,每月一事”活动进行朗读、听说和写作的训练。中学生追求新奇、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之外,可以适时举行一些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编“班刊”等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会日渐形成。
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但也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第六中学 535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