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弃原理在艺术流派及理论更迭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物理的终极是哲学,哲学的终极是艺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即“绝对精神”,其在《美学》一书中以“美是理念的感性再现”为命题,以历史阶段为划分方式对艺术发展史做了明确分类一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艺术表现形式由抽象至具象再到抽象;即由形象压倒理念至理念与形象完全符合到理念压倒形象。现代艺术形式愈来愈由由物质表现转向精神传达;“现成品”和“挪用”成为艺术;现代艺术鼻祖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的装置作品《泉》则重在表达“生活即艺术”的精神理念。自现代艺术以来,艺术具象表现内核下的精神理念逐渐超脱物的外壳;现代艺术以来精神逐渐抽脱于物质,精神内容逐渐脱离物质形式。黑格尔划分的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即经由精神第一性至物质第一性再到精神第一性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纵观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史,扬弃这一哲学规律普世存在;本文试从艺术流派及理论更迭的角度来探索扬弃规律。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扬弃;艺术流派;黑格尔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028-03
否定之否定规律即扬弃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表明事物及任何理论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直线上升,而是一个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定,在否定的基础上继承;这一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肯定阶段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是循环往复、由质变到量变。20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逐渐兴盛至50,60年代发展成为席卷世界三分之一天际线的国际主义风格;70年代现代主义式微,后现代主义兴起再到新现代主义的出现由此形成肯定至否定到肯定的理论推演。
古典主义风格在经过17世纪的发展后经由“异反”古典主义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后又出现了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反动的改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实则是对古典主义扬弃否定发展的结果;由古典到新古典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否定,往复的扬弃过程。艺术理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完善,受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由肯定至否定再到肯定的扬弃。
1否定之知否定——由抽象至具象再到抽象
象征型艺术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互不相关连,形式高于内容,物质先于精神;理念与形象相分裂;统治阶级追求形式的象征性,表达性,指向性;其所表现的精神内容抽象而模糊,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外在表现形式;形象压倒理念。
而较高水准的古典型艺术在客观内容与外在形式上则高度契合,艺术所表现的精神内容已由模糊变为具体,由抽象变为具象,形成了具有适合表现自己的外在形式;不再运用客观自然对象;具有内容的客观确定性,形式的稳定性,技巧的成熟性,表现的得当性,表达的准确性。理念与形象完全符合。
浪漫型艺术精神压倒物质,理念超越形象,表达了强烈的个人的主观精神,自我意识为本的内心生活。浪漫型艺术的内容则是“自为”的理念,即自觉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理念;由“自在”到“自为”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表达了对自身自由的认识。理念大于形象。
可以发现象征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同在理念与形象方面产生了分裂,艺术历史类型是一个由分裂到统一再到分裂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但象征型艺术是理念的缺陷引起形象的缺陷,理念的形成处于低级阶段,浪漫型艺术中理念自身是较为完善的,成体系的;艺术发展的扬弃过程看似是对前期艺术形态的往复,实则是在扬弃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高级方法理论(图1-3)。
2前现代艺术至现代艺术的扬弃
2.1艺术与生活的分离一前现代时期
现代艺术无论是起始于印象派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在其现代艺术这个庞大运动开始的20世纪以前,传统艺术形式在其意识形态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色彩,为当权者服务的工具,宣传统治层级思想的载体,传统艺术形式的工具性极为明显;从意识形态来看,传统艺术的目的更多的是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训诂。就具体的艺术形式来看则更注重写实,艺术资助力量的来源也较为单一,一般为皇室贵族,教会,富商等;传统艺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这种现象在19世纪中叶的艺术设计领域依然明显,特别是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阴阳互动,欲触极则而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纪之交进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
2.2生活即艺术一现代时期
17,18世纪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经过近千年教皇统治下的黑暗世纪后,14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现代艺术形式无论在服务对象、资助力量来源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现代艺术不再服务于权贵,艺术家敢于表现自我,表现手法由写实向写意转变;以印象派为首的前卫艺术流派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個人主义倾向,达达主义则达到了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形态,持一种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其试图通过废止传统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现代艺术鼻祖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的装置作品《泉》直接拉近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表明“生活即艺术”的理念;生活和艺术合而为一;发生了“现成品”和“挪用”成为艺术的现象。
现代艺术的精神内容已完全超出具象的物质形式,精神内容完全抛开外在客观世界,返回到自我的内心世界;表达自我的精神理念;其核心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就是精神的主体性即主体对自身自由的认识。
现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阶级局限,艺术思想的发展经由否定阶段达到另一新高度。
3由古典主义艺术至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扬弃
3.1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主要兴盛于17世纪的法国,阶级性明显,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则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艺术形式上主要模仿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把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尊奉为典范;这种模仿并非直接照搬照抄而是对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进行折中化处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否定、扬弃的发展了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任何一次艺术风格的复兴都与阶级需要不无关联,就好像中国古代任何一次农民起义前都要占卜一样,打着“宗教”“天意”的大旗为革命造势;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波旁王朝封建统治瓦解冰消,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更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高地,其首要的就是高举反封建,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借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治根基;此时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形式便为资产阶级所推崇;产生了借用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为资产阶级革命輿论借势。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在挖掘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采用其艺术形式为阶级自身服务,为革命造势;在复兴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又结合自身需要,在扬弃的过程中曲折前进,螺旋上升。
4由现代主义设计至新现代主义设计的扬弃
4.1现代主义的前奏
维多利亚时期形成的维多利亚风格极尽奢华之能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视觉上给人以矫揉造作和繁琐装饰之感;维多利亚风格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复辟,这种艺术复辟现象在艺术发展史上也很常见;如,拉斐尔前派,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复兴,工艺美术运动则倡导回到拉斐尔以前——中世纪;维多利亚风格将历史上所有装饰元素自由组合,采用折中主义的方式给人以装饰上的富丽堂皇,极尽奢华,膏粱锦绣;装饰来源的择用与弃置体现出人类对于装饰的唯美追求达到最大化的发挥。
各种式样的复兴在此时期达到一种风尚,艺术复辟现象表面上试图是从历史的洪流中找出一种代表新时代的风格,但这种风格的复辟并非简单的将装饰式样进行随机的相加或相减,经由否定阶段形成新“质”;实质上则是一种扬弃的结果。
4.2现代主义的过渡
绝对的装饰主义在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已不合时宜;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为了展示英国工业革命该来的巨大成果从而举办了著名的水晶宫博览会,在人们沉醉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变的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敏锐的洞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工业设计带来的设计水准下降;哥的弗雷特·谢姆别尔在其《科学·工艺·美术》与《工艺与工业式样》中详细阐述了问题所在;这是工艺美术运动萌发的导火索;先切不论工艺美术动对机械化的否定态度,单就其对维多利亚风格的批判来讲这是一个进步的运动,主张回到拉斐尔以前一中世纪、采用中世纪行会性质的工作方式。
维多利亚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扬弃的过程,而工艺美术运动在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反判的同时却从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装饰式样,艺术的发展史也正是在否定与扬弃中曲折前进、螺旋上升。
4.3现代主义
现代设计理论的发展由物质材料与精神理念两方面架构,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巨大;现代主义设计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色彩、强调设计为广大劳动人民与全社会服务而非资产阶级权贵;众所周知,现代主义同时采用了两种新材料的运用,采用简单无装饰的设计以降低成本;这种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二战后现代主义在美国发展成为国际主义主义风格,走向了新的形式主义,意识形态内核消失、设计同质化、地域及民族特色消失、城市文脉被割裂、建筑和城市面貌日渐呆滞;现代主义“少则多”的理念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少则烦”的挑战;在集后现代主义理论大成《现代古典主义》一书中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在形成自身形式特点时还是回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中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在对古典主义的扬弃中进行戏谑,折中处理;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反对国际主义的形式外壳,但现代主义并非就此消退,而是根据新的需求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主义——新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探索和研究,与后现代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冷嘲热讽相反,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本质上仍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对现代主义的扬弃过程中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可以看到,由现代至新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肯定至否定再到肯定的辩证过程,循环往复,趋向极限真理、扬弃的过程。
5结语
理论之间的连续性构成了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有肯定至否定再到肯定的扬弃过程,从艺术理论的更迭与复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否定之否定这样一过程;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看似是一种倒退,实则是一种经由扬弃规律后形成的新的理论框架、艺术形式、风格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李家晔、西方史论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俞吾金.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8-34.
[6]俞吾金,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扬弃——兼论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概念与康德的關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8-34.
[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著.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