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重要心理基础和情感依托。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教师通过兴趣引导,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训练动力。基于此,本文从兴趣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对兴趣教学的实践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教学法;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8-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135
   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自然环境,运用科学的课堂规则,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并在知识、能力、情感层面实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方法。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因此适当开展体育训练对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青春期的学生活力充足,对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热情。但是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在沉闷的氛围、机械的训练中难以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从而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引入兴趣教学法,从初中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点出发,创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氛围中来。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意义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兴趣教学作为一种契合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方法,在体育课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价值。首先,兴趣教学法能够从心理层面契合学生的预期,利于学生产生体育训练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训练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成败。而兴趣教学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并根据主体发展特点以及兴趣偏好设计符合学生“胃口”的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其次,兴趣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只有让学生内心产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渴望,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体育训练的过程进行自主调整,并实现有效锻炼,在兴趣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这也是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前提。再次,兴趣教学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兴趣教学法常常引入体育游戏,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了合作竞争的体育情境,进而体现氛围的引导价值,调动了学生积极的体育情感。最后,兴趣教学法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在教师兴趣引导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适当引入体育游戏
   初中生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对运动锻炼有着较高的热情,而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行为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精心设计体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强化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体育游戏的类型众多,教师在引入中应对学情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例如,为锻炼学生的腿部肌肉力量,以及身体协调性,教师引入了“花样跳绳”,在跳绳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各组学生按照花样进行跳绳,并逐渐提高跳绳的难度,最后根据各组取得的分数进行评比。再如,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设计了“四人五足”的游戏,让学生的游戏相互帮扶、相互合作,提高锻炼的热情。在体育游戏引入过程中,学生以游戏环节为依托,以体育训练为目的,在愉悦有趣的氛围中打消了对体育训练的抵触心理,提高了参与的自主性。当然,体育游戏的引入还应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护,教师不应單纯依赖游戏,导致体育教学徒有氛围,而缺乏实际效果。基于此,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中一方面应注重游戏细节,确保学生的广泛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游戏氛围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游戏规则,确保游戏环境公平、公正,以保证体育教学有序开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二)组织体育训练小组,引导学生互动合作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合作学习,从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来看,其个人主义倾向浓厚,对于合作的认识不足,在体育锻炼中我行我素,尤其是在一些团队运动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明显,与其他队员之间的沟通不畅,激化了矛盾,也影响了整体的训练效果。基于此,在初中体育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渗透合作学习理念,将学生划分为合作训练小组,利用互动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并非机械的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篮球小组、足球小组、乒乓球小组、健美操小组、毽子小组等,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能够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巩固兴趣、完善体育训练过程。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为学生提供运动器材,并详细说明器材的使用,以及训练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协调内部矛盾,利用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保证公平公正的指导态度,尽量保证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并在合作训练中互助沟通,调动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并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创新体育训练情境,激发学生训练兴趣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实践兴趣教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系统分析初中生的运动需要,调动情境构建因素,让学生在更加直观、有趣的氛围中了解运动知识、体会运动精神,进而实现情景交融,增加对体育的热情。例如,在篮球传球技巧训练中,教师打破了传统机械讲解的局限,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NBA职业球赛中一些篮球明星经典的传球技巧,并通过慢动作回放,让学生直观、细致地观察其在传球中的技术要领,从而提高知识讲解的有效性。再如,为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氛围中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体会竞技体育的精神,提高体育训练热情。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多元体育项目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学习方法有着不同的需求,尤其是进入到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于展现个性有着执著的追求,其在体育运动中有着展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因此,对于体育教学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使得学生在统一化的体育训练中失去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项目选择中获得个性化培养。在差异化、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动项目的设计,如男生、女生青春期发育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针对性别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运动项目,以满足男女生不同运动量的要求,保证训练成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比赛法、游戏法、情境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征进行选择与运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优化学生运动心态
   兴趣教学是基于学生心理情感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体育运动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教师如果强制要求学生进行体育训练,那么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情感培养与心理疏导,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为其创设一些具有较强团队合作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让学生在集体运动中感受集体意识和精神,从而达到纠正学生叛逆、不负责任、浮躁和争强好胜等不良心理倾向,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心理。
  参考文献:
  [1]孙伟.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整合实践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2]祝启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4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