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新时期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好的调动学生,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恰当应用教学评价体制,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8-007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8.064
英語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初中英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期,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随着中国融入世界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新课改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立足于英语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应该如何准备才能够保证准备的有效性呢?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
作为教师来说,要充分的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所面对的学生实际,以三维目标为指导来预设教学流程,规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知识的适度扩展和延伸,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入其中,这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
对于学生,要求学生预习准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为了保证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最好是给学生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明确学生预习的方向。为了预习效果,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导学案,通过目标明确的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优化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努力,双向互动的过程。传统课堂下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往往是在被动地听和做,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这需要给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才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初中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这就要给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活动来积累学生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要目标明确,切忌形式主义;活动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育人,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最好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实现活动育人的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注重实效,并且在活动中给以学生必要的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满堂灌”的弊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其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式教学,它能够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系,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积极主动参与,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既能够对于教师的教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也能够对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摸底和总结,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传统模式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这难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需要全面评价,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自身要重视教学评价,及时做好课堂教学的总结,特别是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解决。对于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多元化、多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也能够优化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课标要求为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牢牢抓住课堂这一载体,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一定能够打造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钱明.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凸显主体有效教学——浅谈湖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11).
[2]连江平.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4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