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若与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战国时孟子曾提出个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说:“不若与众”,大家一起比较开心。哲学家也说,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理论上都喜欢扎堆凑热闹。
  但当到处都是熙熙攘攘,人口爆炸,都市膨胀,很多人又很恐惧,就像密集恐惧症,对人群也有种窒息感。每天下班都要穿过几条街几个路口,每次停在主干道的十字路口处等信号灯,看着斜对面巨大的电视屏播放着各种广告和口号,四周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当人行道绿灯亮起,人潮就像设定好程序一样,步伐迅速地穿梭在路口,人们习以为常而又漠然地擦肩而过,为着各自头脑里的目标让肢体按照规则快速地行动着。步履匆匆的人们似乎是要去赶赴一场会有美好收获的约会,又或是去奔赴一场攸关生存的谈判,抑或是去处理一件棘手的人际关系,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千奇百怪的表情,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彼此之间毫无关联,冷漠是隔阂的初始表情。每个人都很烦躁、焦虑,为了昨天或明天,独独不为今天,真是细思极恐,我们都在忙碌着什么?又快乐或焦躁着什么?
  现代人在手机电脑的包围中似乎更重“独乐”。地铁里、公交上,到处可见低头族;饭桌上,马路边,随处可见手机控。这是独乐还是与众乐呢?或许手机的对面是人们更想要分享快乐的人,或许微信群里有着更为亲密的牵挂……而当我们都去依赖无线网络所连接和传递的温度时,又如何为现实空间保温?引用莎翁的经典台词“to be or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们的孔老夫子似乎更为豁达,他四两拨千斤地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看过《荒野生存》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主人公的原型有所了解,那个名叫克里斯多福·强森·麦克肯多斯的是个出身于美国东岸富裕家庭的年轻男子,在1990年大学毕业后,即与家人失联。他向往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活,于是改名换姓,烧掉现金,放弃车子和大部分财产,从此在北美大陆漂泊。他充满强烈理想性地想要追寻超越人类物质的经验,摒弃了现实社会中的金钱和地位,只为追求自由,流浪中的他认识了很多人,也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是由于误食了一种植物,最终还是难逃死的命运。在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日记上写道:“只有分享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Happiness onlyrealwhen share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