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春风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宋诗具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曾说:“唐人诗主情,宋人诗重理”,唐代的诗歌以抒发感情为主,宋代的诗歌则注重说理。《春日》这首诗便是宋代说理诗的代表,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
作为儒学大师,朱熹的文学作品极富哲理和思辨特色。从字面上看,《春日》是一首游春诗,从开头至结尾,字字都体现着春天的气息。但若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首诗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了。第一句“勝日寻芳泗水滨”已透露出丰富的信息。泗水之滨是什么地方?它就是孔子当年授徒讲学的所在,具体地点在今曲阜市北的泗河一带。
然而,现实中,朱熹并没有到过曲阜。因为自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后,山东地域便成为金朝的统治区,历史上也没有过朱熹出使金国的记载。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写成的呢?若熟读朱熹的诗作,就会发现其诗中常有隐喻之处,该诗提到的在泗水边游春,当另有所指。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作为儒学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朱熹虽然一生都没有去过曲阜,却并不影响他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在这首《春日》中,他将对儒学圣地曲阜的憧憬和学习儒家思想的感受,通过游春这一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可谓巧妙至极。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便在曲阜的洙水与泗水之间聚徒讲学,在这里,他“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后世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如今,在位于曲阜市东北4公里处的洙泗书院里,依稀还能寻见当年孔子讲学的影子。书院内古柏参天,深幽雅静,置身其中,令人神游千年。汉代至宋代,洙泗书院均名先师讲堂,从元代起才改称洙泗书院,它是历朝历代儒家学子向往的儒学宝地。
结合朱熹儒学继任者的身份来欣赏这篇佳作,便会得到另一种体昧。诗中描绘的种种景色,其实就是指代的孔子和他的儒学思想。全诗可这样解读:在风光明媚之日研读儒学经典,神游泗水之滨,儒学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每读至一处,就会有新的发现,如果能够参透圣人之道,那么就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就能从儒学丰富的内涵中获得更多的助益。
读朱熹的《春日》,可以很自然地读到舂日里的景象,如果不细加琢磨,这便是一首非常有丽面感的游春诗。但朱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哲理寓于情景之中,目的在说理,却又丝毫不显露说理的痕迹。读罢使人如沐春风,于无形中得到教化。
虽然没有真的去过曲阜,但朱熹能将春日景色写得如此自然,也与他自身的体验不无关系。朱熹非常喜欢四处游历,游历过后,山水景物便成为它诗作中的“常客”。据记载,朱熹“闻有山水佳处,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只要他听闻有山有水的好去处,即使绕道数十里,也要去游览一番,“登览竞日,未尝厌倦”,即使登高览胜一整天也毫不厌倦。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此可见一斑。此外,朱熹还劝诫学子“觅句休教长闭户,出门聊得试扶筇”,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要行万里路,从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学识。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也是一首与《春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说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被后世无数学子用以自勉。
编辑/魏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