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存在不同问题,影响着粮食安全。需要补齐产业短板,推动绿色优质发展,推进科技兴粮,形成大流通格局,开展粮食安全科普宣传与消费引导,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质量;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中国消费者的主食,只有粮食安全,才能解决我国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社会才会维持稳定。当前,粮食形势基本向好,粮食连续丰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提高,粮食市场供需情况基本平衡。然而,在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均存在不同问题,影响着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更是粮食行业必须要完成的新时代答卷。
一、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环节
我国粮食品种丰富,优质粮种逐年增加,生产环境逐渐改善、技术普遍改进,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探索对策,以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作为粮食供给的源头,生产环节是造成粮食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进行粮食种植这种生产活动,依赖于水资源,但由于受水资源自身固有的有限属性所限制,严重影响与制约着粮食增产。由于生产环境中的农药、化肥残留,镉、铅、汞、铬、砷等有毒重金属,土壤遭受污染,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难以得到改善,进而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由于推广人员、推广时间不固定,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使得农业推广的效率较低。虽然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初具规模,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散户经营比重仍然较大,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整体素质没有明显提升。
(二)粮食流通环节
粮食安全,一半靠生产,一半靠流通。在粮食流通环节,包括粮食加工、粮食运输、粮食存储等方面。粮食加工的精细度更高,加工后粮食产品品相和口感较以往更好,也提高了粮食质量水平;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采用铁路、公路和水路等运输方式,目前,由包粮运输逐渐转变为散粮运输,后者的比例有所上升,粮食运输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在存储过程中,通过粮仓改造,并推进智能通风、环流熏蒸、充氮气调储粮等储粮技术,降低了粮食存储的质量隐患。当前,粮食多采用初加工的方式,但不少产品过度加工,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和资源浪费,由于加工企业缺乏诚信意识,掺假、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时有发生;粮食现代物流成本高,发展水平较落后,长距离粮食运输易造成结露、霉变等问题,运输过程中人为操作导致粮食污染等,粮食运输管理效率低下;粮食存储质量问题主要包括因储量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害虫及化学药剂污染、微生物和粮食陈化等隐患,造成损失浪费。
(三)粮食消费环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营养结构的改善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得到推广。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对粮食质量安全需求明显增加,我国粮食消费结构显著变化,追求高质量和高品质的口粮需求成为趋势。随之逐步建立起粮食质量认证、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粮食消费品标签包装升级等粮食消费质量保障体系。在消费者方面,由于消费者的粮食存放或使用不当,导致了质量安全隐患;消费者过度追求色泽美观的粮食制品,导致粮食过度加工现象普遍,也带来了营养安全问题。在经营者方面,由于社会责任缺乏,销售标识不清、假劣伪冒、以次充好的产品,损害了消费权益。我国对粮食质量和营养知识推广效果不明显,使消费者关于粮食质量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获得的粮食安全与营养知识相对有限,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参与度不高。
二、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
(一)补齐产业短板,推动绿色优质发展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优化粮食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对粮食主产区各种规模的粮食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多元化的政策,激励粮食生产者改变粮食经营合作方式,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多元化与经营形式多样化,提高粮食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和市场应变能力,形成绿色粮食生产优势区域,维持生态平衡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制定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政策,开发高品质、低农药使用的绿色高产高效粮食品种,开发粮食育种技术和改良粮食种植方法,扩大绿色粮食生产面,提高粮食竞争力与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粮食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顺应市场规律引导市场提供依赖有机肥的粮种和粮食种植方式。强化人才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高素质粮食生产队伍,提高粮食行业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粮食生产质量激勵政策,完善粮食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测政策,为粮食种植者给予市场信号和市场引导,降低粮食种植者的种植风险。健全粮食生产质量监管,强化对粮食生产投入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在基层建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和协管员队伍,激励粮食生产企业认真履行质量安全责任,避免在源头上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推进科技兴粮,形成大流通格局
粮食加工是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枢纽。因此,应完善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激励政策,激发粮食流通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营活力,减少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问题的产生。发挥粮食主产区地区的产业优势,通过专项补贴、土地流转、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降低加工成本,扶持其到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建厂,鼓励技术革新,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粮食加工的转化率与附加值,产生品牌效应,保证粮食加工质量安全。
优化整合参与粮食运输活动的企业,完善基础硬件设施,为粮食运输提供运营支持,提高粮食运输企业整体的物流实力;科学规划粮食运输的铁路线路,加强各粮食产区的公路建设,保障粮食运输主干路的顺畅通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供融资贷款等优惠,放开资本来源,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能够满足粮食主销区的物流需求;加强区域间的产销合作,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协调顺畅、购销两旺、供需两利、互联互通的粮食运输新格局。
用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粮食存储企业在存储设备、存储技术、存储方式上创新,政策性补贴粮食储备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升级粮食储备企业的存储设施,推进新仓型、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缓解粮食存储设施的不足和落后;维修改造“危仓老库”,推动地方智能粮库建设,推行储粮绿色化;继续推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改善农户存粮的储存条件和设施,推动“藏粮于民”。
(三)开展粮食安全科普宣传与消费引导
粮食消费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粮食的需求,由于粮食消费结构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属性,这就要求对各消费结构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与规划,从而确保粮食安全。通过广泛宣传,必然能达成共识认知的目的。结合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粮食科技周、食品安全周等活动,整合利用各类科普资源,宣传讲解国家粮油食品相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提倡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优化粮食消费结构。提升粮食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增强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与品质营养水平;即时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产品质量信息,利用“健康中国行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等宣传活动推介绿色粮油产品,提升消费者对优质绿色粮油的认知水平,让优质绿色粮油产品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对绿色优质粮食消费的共识,以消费倒逼生产、以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同时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设立和开通粮食安全科普宣传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粮食安全的有关信息,普及粮食节约教育,宣传节约粮食的必要性,提高消费者的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安全[J].农家参谋,2008(12)
[2]何维达.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35)
[3]闫立萍,王志丹.新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