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综合艺术教师的跨学科素质培养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综合艺术教师与传统单科艺术教师的区别在于前者能运用联觉通感的方式对多门艺术学科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具有跨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成为职前综合艺术教师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可以从招生宣传、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依托培训平台,以职后培训反哺职前教育等多种渠道寻求突破瓶颈的对策,助力小学综合艺术教师的培养。
  [关    键   词]  综合艺术;跨学科;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254-02
   “综合艺术课程是以‘大艺术教育观’的视野,回归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区别于以艺术门类来划分学科分类,而使艺术成为一个整体的学科概念。”综合艺术课程内容涵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五大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学习者能运用联觉、通感的整体建构方式对多门艺术学科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综合艺术课程的增设,福建省部分高校也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综合性艺术教育师资服务于基础艺术教育。
   如今,新课改至今已有二十年,学校培养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前职后的培养和社会历练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也促进我们反思自身的培养过程。
   一、综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个人发展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本专业生源来自初中应届毕业生,学制五年。学生专业水平起点参差不齐,除极少部分具有多才多艺的艺术基础外,大部分学生入学前还是音乐或美术单科背景。由于对综合艺术教育缺乏认识,学生易受传统单科艺术教育思想的束缚,进校后只关注单科专业的学习,这种思想限制了学生多层面、多领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易导致他们盲目追求专业技巧的拔高,而忽视拓宽艺术教育基础知识的广度。过高的专业技巧本无可厚非,但却偏离了综合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将导致学生毕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新生入学前后就应做好综合艺术教育专业的宣传,并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通感共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二)综合艺术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分散,导致学生专业水平发展受限
   综合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综合”,即如何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戏剧不同学科相互关联、融合,使学生在原有的单科背景下具备渗透其他艺术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既能认识到不同艺术学科的核心知识,又能打通不同学科的关联点,这也一直是该学科的难点所在。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拥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如何集结这些分散的力量,拉近不同学科教师间的距离,让彼此间相互协作,是提升学生综合艺术学习成效的关键。除此之外,引进校外不同领域、行业的艺术名师、名家,与校内教师整合资源,形成一股合力,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综合艺术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促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否则,很容易再次步入原有的单科专业发展老路上去。
   (三)学生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研能力薄弱
   高校学生以单科学识背景入校,其本身对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就比较薄弱,面对基础艺术教育,他们更是缺少实际教学经验。如果仅靠高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短短的几周教育实习时间,远不足以锻炼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此时,更需要大量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职前学生的培养过程,阶段性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帮助他们了解、熟悉、逐步适应教学环境,伴随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学习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此可见,综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瓶颈就在于如何提高和锻炼跨学科通感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理论水平。除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还要从课程资源的挖掘、师资队伍的整合以及职后培训反哺职前教育等多种渠道积极探索,并使其形成长期的有效机制,全方位地为综合艺术教育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二、突破跨学科艺术素质人才培养瓶颈的对策
   (一)扩大招生影响,加强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招生时积极宣传综合艺术教育专业的特色与品牌,充分利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创办该专业的成绩与优势。严格把关专业面试,不仅重视单科专业技能的考核,还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艺术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如音乐专业特长生可增设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项目,旨在综合性地考核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能力。新生入学后,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就职感想演说,在校生开展就业心得交流,也让他们认识到专业学有所值、学有所用,同时通过了解社会就业趋势和前景,激励学生学习与成长。
   (二)多方面拓展课程学习资源,为通感培养奠定宽厚的人文素养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研究、线上学习的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途径,增强学习时效。2013年,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被立项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于2015年在爱课程网上线;2017年,该课程经过三年的建设,通过教育部评估,被认定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国艺术课程仅有一门)。这一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演示文稿、教学录像、媒体素材、课程及视频资源,而且有各艺术行业专家、高校指导教师、各地市学科带头人、艺术骨干教师等参与交流指导,可定期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探讨、答疑解惑。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思想动向,适时引导和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提升成效。    其次,高职院校的综合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尽快突破传统单科师范教育的课程框架,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增加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史、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教育哲学、艺术心理学等艺术门类下的交叉学科。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积极探索艺术与科学、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等学科。如引导学生开展AR、VR等艺术虚拟现实研究,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究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进一步辅助综合艺术教学的开展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艺术资源,如福建省可以結合当地的闽剧、莆仙戏等民间戏曲;结合福建的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漆器等民间工艺;结合福建闽南的民间舞蹈等,帮助学生从生活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丰富自身的见识。
   (三)多渠道引进优质师资,为跨学科综合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艺术教师以音乐、美术专业单科教师居多,因此难以满足综合艺术教育专业多艺术学科的师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多方聘请高校各专业专家、一线艺术教师、社会民间艺人等,如表演艺术家、艺术团演员、书画家、文化馆研究员、少年宫教师、社区艺术工作者等,帮助学生对每一门艺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较深入的学习和把握,提高学生对不同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关键的还在于多方师资资源的整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在不同专业与学科教师中起到协调、桥梁的作用,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相互融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学科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将来胜任综合课程教师奠定基础。
   (四)依托培训平台,创新师徒结对研习小组,强化学生通感培养
   综合艺术教育师资未来将服务于基础艺术教育,因此,学生必须熟识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相关技能技巧,上文提及的整合各行业优质师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拓宽学科学识面的问题,但落实到小学课堂上究竟如何结合教材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学,则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综合”状态。
   一些作为省级基础艺术师资培训单位的高等专业院校则可以依托培训平台,创新“师徒制”,让优秀学员教师与在校学生形成“师徒结对”,如由2位培训学员(1位音乐方向与1位美术方向)带领6名学生,组成研习小组,特别应将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学员分布在各小组中,加强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领和推动在校生对综合艺术的深入认识,以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弥补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和专业上的不足。通过一起备课、分析教材,共同探究教材中各门艺术的相通点,学习运用通感将不同学科融会贯通。同时,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轮”等形式,以综合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点,开展在校生的综合艺术课片段试讲、评课,结合学员的专题研究及长期的教学经验,运用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方式针对性地破解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在磨课与反思中寻找新的想法和解决途径,促进在校生执教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学习中,学生还能分享学员的优秀教育教学活动案例、教学研究调查报告等,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学情况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
   师徒结对除了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依托《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线上答疑与交流。一线教师跟踪式的陪伴与辅导,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因实操经验不足而造成的能力发展水平受限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学生的教学心态,缓解学生学习盲目的情况,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能让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法理念、方法、手段更具体、详实地落实在学生身上。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艺术师资的培养任重道远,从招生直至学生毕业,教师不间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学生对于跨学科通识通感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期间首先重塑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学习观念,其次要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帮助学生拓宽学识基础提升教学能力,尤其可以依托师资培训平台,组建优秀的一线教师队伍以师徒制形式阶段性地陪伴学生成长,以实实在在的一线教学经验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当然,此外还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和制度来保障培养过程的具体实施,以便高校继续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萍萍,王福阳.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美]艾伦·维纳,塔利亚·R·戈德斯坦,[法]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回归艺术本身,艺术教育的影响力[M].郑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