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共建理念的班级文化墙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共建”是班级文化墙建设的核心。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班级文化墙的梳理,寻找有效推进班级文化墙共建的方法,具体包括:任务驱动,共同创建主题墙;打破壁垒,共同连接时空墙;见闻交流,共同绘制分享墙;巧用共生,共同组建课程墙。
  【关键词】共建理念;班级文化;文化墙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1-0054-03
  【作者简介】1.董瑶,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分校(南京,210019)教师,一级教师;2.徐青,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南京,210019)教师,一级教师。
  班级文化墙作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符号。当前,班级文化墙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仅少数学生参与建设班级文化墙,班主任常常把任务交给班委或者美术特长生,认为这样既可以减轻自身的工作量,又可以锻炼这部分学生的能力。第二,班主任多关注文化墙建设的结果,比如文化墙的美观度、在学校评比中取得的成绩名次等,忽视了班级文化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育契机。
   当学生的身心融入其所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时,会产生一种“认同感”“获得感”“愉悦感”。因此,班主任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针对上述问题,班主任应基于共建理念来建设班级文化墙,而且要引导各科教师和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化墙建设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文化墙的育人功能。
   一、班级文化墙共建的内在特征和形态
   (一)班级文化共建的概念界定
   文化共建,目前基本只在谈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专业相结合的时候被提及,并不涉及异质文化间的共存与冲突问题,这可以算是一种跨领域的借用。所谓的文化共建只是一种思路,即在异质文化处于一个共同文化环境中不得不共存的情况下,各文化都将自己作为一个完成某种新文化的成员,共同建设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各方合力建设的成果,原来不同的文化受众都成为这个新文化的受众,由此来解决文化承认和原异质文化成员的承认问题。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优秀的班级文化墙要有优秀的班级文化作为支撑。
   (二)班级文化墙应有的三种形态
   1.班级公约墙。
   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是学生的行动指南,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值勤、奖惩细则等多个方面。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从而让他们明白这是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与维护者。
   2.班级意象墻。
   班集体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通过物质来表达,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比如说,一个班级有棵“常青树”:四根大树杈代表四个小组,树杈上无树叶。师生共同商讨: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即可领一片树叶;岗位服务完成得认真,再领一片树叶;小组齐心协力,被评为“最佳小组”,领两片树叶……为了领取更多的树叶,学生自觉形成伙伴式的“帮扶对子”,常青树枝繁叶茂,这时候,它就成了班集体的象征。有的班级的物化意象是“战狼”,这种意象源于学生对于电影《战狼》的喜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任何胆敢侵犯中国的人都会遭受惩罚,无论他们有多远!”在班主任的主动引导下,班级不断建构起爱国的班级文化。
   3.处于变化中的墙。
   “墙”是一种物质形式,但是这种物质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班级内在精神的流通而改变形式。比如,班主任每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针对班级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组织“告别陋习”的主题班会;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召开“让绿色永恒”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开展“做个快乐的守信人”的主题班会。每一次主题班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创建一次班级文化墙。如此,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会不断促进班级文化墙的更新。
   二、基于共建理念的班级文化墙建设路径
   那么,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基于共建理念建设班级文化墙呢?
   (一)任务驱动,共同创建主题墙
   班主任可以利用学校相关活动以及重要节日等契机,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墙的建设。如在少先队建队节时,围绕“我爱少先队”这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的学生画手抄报,有的学生负责书法,有的学生负责营造少先队建队节的氛围。班主任可根据学生关心的国家大事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共同服务于班级文化墙的创建。
   (二)打破壁垒,共同连接时空墙
   1.立足激励,共连教室内外空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正是因为这样,学生才可以被激励。其中,教师的引导激励对于学生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实际中,很多教师将班级文化墙局限于教室的后黑板。其实不然,班级文化墙不仅包括教室的后黑板,还包括班级的内外墙壁。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关注一个班级的所有空间——教室内的文化墙可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教室外面的文化墙可用于激励个别学生。
   笔者曾教过一个女生,她性格内向,与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她心情不好,在教室自习时突然将桌子掀翻了,并且拿钢笔不断扎自己的胳膊。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即对她展开心理辅导。在沟通中我发现,这个女生痴迷绘画。于是,笔者利用教室的外墙给她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这极大提升了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班级文化墙的激励下,她逐渐发现了自我,变得积极乐观起来。目睹她的健康成长,笔者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2.携手课程,共连线上线下时空。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文化墻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于实体的墙面,这只是线下的文化墙。一个广义的文化墙还包括班级主页、班级博客、班级贴吧、班级微信等线上虚拟文化墙。线上和线下的时空互联,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墙。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领学生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墙。
   (三)见闻交流,共同绘制分享墙
   如果只是将相关内容“复制”到墙壁上,那么班级文化墙是冰冷的,要让这面墙有温度,就需要班主任构建一个文化场。这个“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分享会、沙龙就可以把学生的心凝聚到一起,这是前期的准备资料从碎片化到成形的一个主要的桥梁。
   小宇的印章丢了,很着急,在家里翻找时,没有控制好情绪,和父母吵架了。家长打电话向我抱怨:小小的一枚印章丢了就发这么大的火,真是太不懂事了。笔者听了后,对小宇的父母进行了安慰:印章代表着班级荣誉,小宇丢了印章很着急,表明他的班级荣誉感很强,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正面宣传此事。于是,笔者利用此契机,组织班级学生在班级文化墙上推荐了小宇非常喜欢的《唐吉坷德》《三个火枪手》等描写骑士精神的小说。就这样,小宇的荣誉感进一步得到增强,越来越热爱班级生活。
   (四)巧用共生,共同组建课程墙
   “共生”是生物学词汇,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作为教育者,同样要有共生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墙。
   学生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他们在观察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自己。学生是不断生长的儿童,教育者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通过合乎时宜的目标设置,推动其走向成长的高地。这种共生的概念意义广阔,应当应用在班级的课程重组共建上。这样,班级文化墙就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或者英语学科,各个学科都可以在这面文化墙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学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搜集了30种全国有名的课间游戏,画成了图,并做了详细的游戏说明,然后将这些内容呈现在班级文化墙上。这种让课程上“墙”的做法,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墙的内容,也能引导学生习得课间文明。
   马克斯·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班级文化墙服务于学生,也来源于学生。只有当学生全身心融入班级活动,并切实解决相关问题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心理建构,对话才能真正生成,班级文化墙共建才能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汤先萍,夏天成.主体性反思下的异质文化冲突与适应——兼论文化融合与文化共建[J].新疆社会科学,2014(4):108-111,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