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心理学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校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应该合理利用其中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的影响,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积极;避免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工作不得不说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面临挑战最大的,随着现在孩子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来说,更应该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此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是在班级管理中经常用到一些有积极作用的心理学效应:
  一、破窗理论 在平时班级纪律方面让不良现象消失在萌芽状态
  有人打坏了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结果在这种氛围中,不良现象就会滋生、繁荣。如果某位同学的一个小错误没有受到老师的制止时,其他同学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再加上人天生的破坏欲,就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破窗理论的心理机制有两点:首先人是容易受环境暗示的,包括物质和人文的,好的环境能诱导人积极上进好的一面,消极的环境能诱发人消极的坏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天生就有破坏欲,平常只是受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等约束不表现出来而已,只要时机合适,就会表现出来。
  二、毛毛虫效应 学习目标方面的有效尝试
  “毛毛虫效应”,来源于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的一个实验:将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圈,在花盆的不远处放着毛毛虫爱吃的食物。可是毛毛虫只是一个跟着一个的在绕着花盆边缘走,最终因饥饿和疲劳而死也没有一只离开队伍去吃食物。
  毛毛虫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是人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思维存在惰性。本来这是应该避免和克服的,但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合理利用这种思维惯性,可以使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尤其是一些自我行为习惯不好控制的学生。例如让孩子们在给自己制订目标时,一个盯着一个,从各个方面向自己的目标看齐,使自己的班级形成一个链状结构,班主任再加以适当引导,就可达到使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贴标签效应 通过心理暗示全面引导学生
  贴标签效应,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它是心理暗示的教学中的应用的最常见实例。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随便划了一部分名单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
  贴标签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心理暗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合理的利用贴标签效应,给孩子们贴上一些正向的标签,比如这个同学反应比较快,比较礼貌,作业很积极等,就会使得这些孩子在这些方面表现的很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孩子们会真的变得优秀。我就曾经在我们的学校试行这一办法,每周让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信里面说自己在学校表现突出,当然要让孩子们找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优点,不能让孩子们感觉你是在骗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确实表现越来越好。
  四、门槛效应 主要应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订
  心理机制就是当对别人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作业完成不好,我们可以先从一道题两道题入手;学生对于某科偏科时,可以先要求这次考试只进步五分;学生经常迟到时,可以要求学生明天先不迟到等。通过这些小的门坎,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一、禁果效应 不可忽视的逆反心理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的心理机制是缘于人的好奇心,对于一些没有见过的事物,不了解的情境以及不让做的事情,天生就会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或是去尝试的冲动。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避免不自觉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禁果,让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或是想要挑战的想法,尤其是在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上,不要过度的去堵,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的好感多缘于互相不了解,有神秘感,有想去尝试的冲动,此时如果一味地去堵,反而会适得其反,当他们互相了解了,没有这种神秘感后反而会以平常心去对待。
  二、马太效应 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在生活中一个名人和一个普通人做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好事,大家就倾向于是名人做的,如果是坏事,大家就倾向于是普通人干的;在学校里也一样,“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这种心理效应是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克服的,如果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和班主任作对,甚至故意去捣乱,使整个班级都不能和谐共处。这是教师的“偏心”,也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应该在关心爱护好学生的同时,也重视和扶持其他同学。
  三、超限效应 合理限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班级管理中也是一样的,如果一名同学犯了一个错误,老师对他进行了批评,开始他会接受,但是如果老師揪住这个问题不放,那么这名同学就会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发生偏差,教育效果就会下降,因此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会在一件事情上和学生一直纠缠的。
  结论:
  在班级管理中合理利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很快的提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级管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
  [2] 班主任工作网 中《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