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学习 提高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6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理念、多媒体设备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所代替。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讲求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教育功效。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学生倍感兴趣。怎样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我创设这样的简单易懂情境:
  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自主探究是否有效,首先是看探究或合作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否有价值。问题是数学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借助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究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不断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课中,我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来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动手,学生特别来劲,活动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有的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说,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有的组发现三角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还是原来的高,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最后,还有个学生说: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宽是原梯形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教师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思维得到开发。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以“探索”的形式来“活化”主体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过程于“自我建构”的方式中得到实现,这就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课堂。只有这样课堂,学生才拥有自已的发现过程,才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更好。
  三、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给他们以智慧。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如:在教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出示课件: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如何求这块空地的面积?我先借助文格纸,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它们的面积。再设疑: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来用数格子,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的认知过程,使学生收获知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效地指导学生大胆猜想,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積极的数学思考。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去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班的渤渲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再加上基础太差(一年级就无法考及格)。为了鼓励他,为了激发他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在教学《分饼》这课时,我先肯定他的聪明,再引导他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他只要举手,我都会请他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一节课下来,不止渤渲,班里其他的后进生也都不自觉地认真听讲。在课后的新课检测中,收获喜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单的纯粹的知识教学,细想引导也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运用激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有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或深或浅、感受或多或少、发现或有或无,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拿我们班的永斌同学来说吧。每一个来监考的老师都会发现这个班有个学生忒会睡。三年级他偶尔不交考卷,四年级倒是都会交考卷,可都是考个位数。这学期可能是懂事点了吧!只要提醒他,数学的一些知识点他都会抄点,当然考试计算题肯定是不会的,但在第二单元的他给我考了76分。期中考他的图形部分都会做,做完还是睡,但不在个位数了,考了26分。这是件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输给学生自觉投身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开展学习成果汇报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并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陈晓蓉(1974.02-),女,汉,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毕业院校:福建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