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帮助和指导他们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是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并坚持下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计算机老师长期培养。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59-02
  随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地位也越来越高。诚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形象生动、高速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准确、恰当的选用教学媒体,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概述
  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划分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成分的话,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系统可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模式;而教学运作的策略、技术和评价属于微观层面,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2.有效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的行为。它追求的是经济上最节省、时间上最合理与效果的最佳。
  3.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仅重视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而且重视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它关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特性
  1.目标指向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同时,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及其细节,活动的方式,还是活动的程序及其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存在的。
  2.可操作性。
  针对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具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并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教与学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三、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1.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致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
  2.完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
  (1)职前培训。
  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的职前培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类高等院校尽管对师范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但多数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应制定师范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标准。作为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就是要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性。其次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在小学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情况要转变,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小学课程需要的综合型师资。
  (2)在职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笔者认为培训模式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并力求多样化。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身兼两职,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挖掘本校潜力。同时,这样的培训还有利于教师解决问题和开发课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师终身培训、共搞科研的氛围。
  3.加强教育引导。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学老师,在积极宣传学校开设计算机课重要性的同时,要把培养爱护电脑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习惯形成的特点,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正确的开机及关机步骤和重要性,讓学生逐步意识到这样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安全的道理。此外,要禁止随意插拔鼠标、键盘,下课时凳子排整齐再有序地离开等习惯。
  4.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计算机实践教学和一般的课程不一样,要求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程序和规范操作。
  因此,小学计算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要不断强化学生规范操作上机。如,教师可以来回地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并且加强个别辅导,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教师也可以通过局域电子教室的“监控转播”、“语音对讲”、“遥控辅导”等功能,对学生进行监督、引导、辅导等工作,用以解决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提高上机操作的效率,确保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实用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就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的研究,仅是就宏观层面而言,是高度理论化的。如何真正发挥其实效,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俞利君.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文教资料,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