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随着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的革命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种“蝴蝶效应”带来的将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以及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
   在此背景下,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近年来以建设2015年度河南省中等職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以及承接2018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项目为契机,全面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并组建了课题组深入学习国家层面“互联网+教育”政策,积极调研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构建途径、探索内容、现实意义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创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效果高效化。
   一、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已常态化
   当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很多中职学校教师使用台式电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而在移动终端、3D打印、人工智能、VR等设备上,运用“智慧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比例不足6%,这说明基于常规多媒体软件与设备进行教学是当前主流信息化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层面相对单一。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急需提升
   数据显示,愿意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慧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教师比例较高,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的教师比例也较高,这说明教师急需信息化素养方面的指导和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深入理解信息化由“重建轻用”“建用并重”“应用为主”到“创新发展”的发展阶段。二要精准助力优质资源的创新应用。如用微课来融合教与学的 “微”需求,用翻转课堂来重构教学流程,用慕课来深化在线学习方式,用增强现实来丰富交互式学习体验,用大数据来满足精准学习的个性需求。三要推动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教学”形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教学”形式;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四要完善引导机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新格局,企业与院校在信息化提升过程中要深度融合,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
   三、信息化教学的构建途径
   (一)构建信息化的课程体系
   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如技术论坛、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我要自学网、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爱课程等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学习空间。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蓝墨云班课APP,将教学设计、导学案等传至平台,实现设置各类题型、测评、考核、签到、答疑、积分、互动、预习等,不仅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也拓展了学习的深度。
   例如,由于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太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的这部分内容很快就会过时,教师很难掌握硬件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此时便可通过中关村在线APP,查询当天最新的CPU、内存、硬盘、路由器、笔记本、打印机、服务器等的品牌、参数、特点、报价等信息,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课程内容更贴近市场。
   (二)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形式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不断涌现,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理念
   信息化的环境使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变得更加迫切了,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多的是与学生分享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思维,从而使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体系建构的内容
   (一)信息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积极探索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努力构建校企共建的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项目为主线,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贯穿始终的信息化项目课程体系。
   (二)信息化的资源融合
   我校加强研究教学信息化平台及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集教学资源、教学展示、教学交互、教学管理、教学测评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使平台与互联网资源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合。如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作网、智慧职教、爱课程等网站。我校也与企业共建在线学习考试系统,融合线下教材资源、线上网络资源及施工现场资源等内容,完成了涵盖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色专业课等40余门课程的题库建设,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施工企业,可随时随地自学自评,为“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泛在学习提供了平台。
   (三)信息化的教学方法
   我校还积极探索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情景式、仿真式、项目式、探究式、生产式、案例式、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网络教学”模式和“虚拟现实教学”等形式。如《电气化铁道供变电技术(二次系统)》中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内容,牵引变电所为110kV高压,控制回路中的液压监视装置要实现对断路器分合闸操作的液压闭锁、油压信号显示以及油泵电机自动启动功能,学生不容易掌握液压操动机构断路器控制信号的复杂实现过程,通过制作仿真实训软件,演示工作过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从而实现助教、助学、仿真实训、考核等功能,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改进教学与实训效果。    (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还有视听技术、全息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无线路由器配置,涉及PPPOE、动态IP、静态IP、WDS、DHCP、SSID等实验内容,用录屏软件配合讲解做成微视频,放到网络空间,方便学生按需反复观看实验过程,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如数学课程中讲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几何画板就显示出它的魅力。传统的画法是用描点法作出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的曲线图像,然而通过一些描点画出的曲线不但不能完全吻合实际曲线,而且还费时费力,若使用几何画板就可以看到正弦曲线y随在区间内连续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实际曲线。在此,几何画板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等理工类内容转变为动态的演示,将抽象不易理解的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可视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靠教师。为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我校开展融入了信息化要素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分为四项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工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工程、教师技能达标工程。
   (六)信息化的评价方式
   事实上,传统的以考试考核学生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暴露出很多弊端,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现行的考核方式。这样一方面能使考核更高效(减轻教师出题、阅卷、登记、分析成绩等繁重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能解决学生对传统考试考核方式有抵触情绪等问题。如我校的在线学习考试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举措。
   评教是教学质量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教学改革动力的重要抓手。传统纸质评教受限于教师多、学生多、评教项多、统计项多等因素,易造成后期人工统计易出现偏差、分析不准确情况,进而使评教工作的参考价值降低,不利于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而我校每学期则采取在线评教办法,从教师仪表、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师生互动、作业批改等多个维度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统计评教问卷,使评教工作更高效、更客观、更公正、更精准,有效推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改革。
   基于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我校探索把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课程资源及教学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构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提升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的方法与理念,使“互联网+”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點项目“‘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A18117)
  (责编  李光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5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