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特殊家庭初中生的教育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城乡结合部学生多数都属于留守儿童,所以由于其生活环境使然,导致其在思想、心理及至行动上都会体现出明显的特殊性,也使得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难度。本文就对现代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状态做出阐述,并给出一些解决措施。
城乡结合部 初中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017-01
在国内经济持续提升的现今阶段,城乡结合部的人员结构也逐渐体现繁杂化,有农业产业人员、劳务工人、个体商贩等。这些人员的子女基本上都是在城乡结合部就学。然而在生活学习方面的条件,也还是体现出明显的差距。尽管其中一些人员认识到了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教育方式不科学使然,而导致相反的作用。那么在本文中,就对城乡结合部特殊家庭初中生的教育问题和解决对策做出研讨。
1.家长文化底蕴不够
城乡结合部人员几乎都是从各个乡镇而来,总体素质不高,因为这些人员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在谈及到指导学生学习时,这些人员都由于教材难度而认为对于学习的指导也具有明显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几乎是理不出头绪。一些人员还觉得,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命令与听从,不了解与学生对话的现实意义。所以其对于学生的管护,也几乎都是以暴力解决。更有一些人员仅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不建议孩子参与活动,觉得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其他方面就可以不予重视。
2.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国内经济的提升和生活条件优化,使一些家长体现出了无限度满足学生物质追求的思想。如此片面的思想,长期下去,就可能导致学生变得唯我独尊的姿态。也会导致学生变得性格上的双重,在班级上很自律,但在家庭成员面前,就成了“小太阳”;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认为学生学习有教材就可以,没能考虑学生的成长而为学生增加学习素材,不注重学生的精神追求,不管学生对错与否都会以物质进行奖惩,甚至以暴力解决。还有一些學生父母没能考虑与教师联合为学生实行教育,他们觉得家长主要是满足学生物质条件即可,学生的教育与已无关,觉得那是教师的事情,不注重学生的家长教育。
3.留守儿童的悲剧
(1)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需要做到家校联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因此就需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参考:第一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积极向学校靠拢,主动与学校联系配合支持教师的工作;第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第三,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运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学校必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2)实施全方位教育引导,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学习进度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给予城乡结合部学生相应的学习指导,以强化其专业素养,并促进其从要学习、爱学习达到善学习的境界。那么在具体行动中,教师所要做出的首要工作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学习兴趣。那么在具体行动中,就应以多种趣味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由此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第二是向学生讲明课前预习、课中专注听讲、课后复习、知识拓展等每天的学习流程;第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知识储备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3)用“五心”构建和谐班集体
所谓五心具包括“爱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恒心”等。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群体都属于留守人群,因为其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使这些学生每天不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从他们的角度来说,爱离他们还很远。因此,其便与教师、家庭成员间成为对立的关系。对其所表现出的特殊状态,需要以客观、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不能以同样的态度视之,而是应当以明显的爱心、热心去关注他们,以善意的话语和朴实的笑意让其深切感受到友受的温暖。教师也应当持续关注其学习上的点点滴滴,成功亦或是失意。从而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体悟到来自师生的友爱、关心;责任心,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付出其职责,那么对于城乡结合部学生也应如此;宽容不能等同于纵容、任其横行,而应当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意识到本身的不完善之外,进而做出正确的改变。诚然,要想体现协调、愉悦、严肃、活泼教学氛围的呈现,还应当体现出细心和恒心,并以变通的态度将“严、细、勤、恒、实”五项措施进行合理高效的应用。
世界没有形态和脉络都相同的叶子,城乡结合部人群也具有独特性。对于其所体现出的独特性,我们应以客观、尊重的态度来看待,以拉近师生间距离,并体现协调的合作关系和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校还可考虑制定完善和落实认养制,并鼓励条件允许的教师负责若干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常与这些学生进行对话,辅导学习、照顾饮食起居等,以促进其未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J].学周刊,2017,4(4):183-184.
[2]付伯武.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J].才智,2015(22):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867.htm